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礼制代表,兵器、乐器、酒器,铸造精美

中国古代礼制代表,兵器、乐器、酒器,铸造精美

【摘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成熟和繁荣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礼制色彩的制品。刀、斧、钺、戈等兵器是当时青铜器中的大宗。编钟、镈等是青铜乐器的典型代表,属于礼器范畴,大多铸造精美。青铜酒器的种类最多,这可能与殷商人嗜酒有关。商代,鼎成为青铜礼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器。早期青铜器铭文一般很少,只有几个字,内容多是器物的主人及父辈名,表示器物的归属。

青铜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合金,它远比红铜坚硬,同时铸造、锻打性能优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成熟和繁荣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礼制色彩的制品。秦汉以前的青铜器,可分为用于国家和宗室大典的礼器、一般日用器皿和陪葬用的明器三大宗。除了专门为王公贵族死后陪葬的明器外,其他青铜器按照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兵器乐器、炊具、食器、酒器、水具和车马饰物等。

刀、斧、钺、戈等兵器是当时青铜器中的大宗。编钟、镈等是青铜乐器的典型代表,属于礼器范畴,大多铸造精美。鼎、鬲等是从原始炊具中发展出的蒸煮用具,后来成为贵族、诸侯王和天子祭祀、宴饮中盛放整只牛、羊、猪及禽类的大型礼器。这类礼器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天子礼仪场合使用九鼎八簋(簋是一种食器),王公使用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总之是根据爵位的高低依次增减,同时器型的大小和重量等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青铜酒器的种类最多,这可能与殷商人嗜酒有关。最早出现的酒器是以爵和觚为核心的器物群,包括觯、尊、卣、壶、觥、瓿和方彝等。不少尊、卣还被铸成鸟兽等动物形象。

(一)青铜工艺

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林家的小铜刀和永登县蒋家坪的残断小铜刀,制造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300年之间。至于黄铜残片的发现,则在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时间为公元前4700年左右。在更迟一些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此时人们已能制作青铜的容器

因为青铜是铜(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与红铜相比,熔点有所降低,而硬度增强。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同时,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增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

制作青铜器,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修整等几个阶段。浇铸之前,要先依器物的形态轮廓制成铸型——范(模具)。青铜器早期采用简单的单范,较复杂的则用上下两块范合范浇铸,可铸出扁体的双面造型的物品。如果要制作有容积的立体造型,就必须使用多块范,而且还要装有内模,这需要掌握更精湛的技艺。青铜器的纹饰先刻在范母上,然后翻成泥范,再合范铸器。

由上述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看,青铜工艺经历了由单范到合范,再发展为多块合范的过程。制作青铜容器必须掌握多块合范的工艺,所以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冶铸技术步入了成熟阶段。

(二)青铜礼器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青铜礼器,莫过于传说中的“夏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上千人到安徽彭城边的泗水,去打捞传说中沉在水底的九件大铜鼎。据说这些铜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铸造的,在夏、商、周三朝代代相传。

中国古代成语中有“问鼎中原”一词,来源于《左传》宣公三年的一段记载。春秋时,楚王率军征伐陆浑之戎,在东周的边界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任使者慰劳楚王,但楚王却一个劲儿地询问那九件传国大鼎的重量。因为鼎在当时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后来就称那些觊觎政权、图谋篡夺天下的人有“问鼎之心”。东周灭亡后,九鼎被秦始皇下令迁往秦国,途中落于泗水之中。秦始皇虽费千人之力,却并未找到九鼎。富有传奇色彩的夏鼎,始终没有重现人间,只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留下了“泗水捞鼎”的故事。

商代,鼎成为青铜礼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器。夏之后铸造的一些巨大的青铜鼎,在20世纪多有出土,其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是司母戊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鼎体方形,附有两个直立的巨耳,体下有四只粗壮的圆柱形足。鼎体腹边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平素光泽,显得浑厚庄重。直立的耳廓上的纹饰,是猛虎噬咬着张口瞪目的人头,狰狞而神秘。鼎的腹壁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据考证,它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母戊而铸造的,“母戊”是他母亲的庙号。

此外,近年来在河南等地也不断发掘出商代的青铜方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出土于郑州商城西墙外的杜岭,形体比司母戊方鼎小。大的一件高100厘米,重86.4公斤,但是铸成的年代比司母戊方鼎早得多。鼎体呈方斗形,腹深而足矮,表现出比司母戊方鼎的长方形鼎体更早的时代特色。它们同样是商王室用于祭祀活动的礼器。

除青铜鼎之外,其他的很多青铜容器也是商代重要的礼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皇室和贵族宴乐、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用于盛放牺牲、食物和酒水的容器。它们大多工艺精美,装饰多样,反映了商王室贵族对于祭祀礼仪的极端重视,可视为青铜艺术的成熟作品。

(三)青铜纹饰和铭文

商代青铜礼器上的装饰纹样,最突出的主题是兽面纹。其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以竖直的鼻梁作为中线,形成对称的构图,左右分布双角、双眉和双目,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张开的巨口。有的兽头两侧伸出利爪,因其形体细小,更反衬出兽面之大与狰狞可怖。也有些兽面两侧均有身躯、腿和足爪,以及尾巴,似乎是双身共用一个头,实际上是古人在描绘正面的兽形时难于处理,就将身躯剖开,两边各绘出半片,合在一起来看,就呈现出完整的兽体。

北宋时的金石图籍中,认定兽面纹就是传说中所谓的“饕餮”,是“有首无身”、贪得无厌的食人怪物。但称兽面纹为饕餮,并不十分贴切,因为这种纹饰并非只有头无身,特别是较早的作品,其身躯甚为明显,同时它的双角常似羊角或牛角。总之,图案表现的应是自然界找不到的怪兽,它那狰狞的面容,常常给人以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以之为青铜器的主题纹样,使礼器增添了神秘可畏的色彩,体现了礼器拥有者的森严权威。这可能正是商王贵族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兽面纹日趋流行的原因。除了兽面纹以外,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等也是商代青铜器常用的纹饰。

除了各种纹样外,青铜器上还常常刻铸有文字。早期青铜器铭文一般很少,只有几个字,内容多是器物的主人及父辈名,表示器物的归属。到商末西周时,铭文开始增多,达几十字上百字,多的甚至近500字,简直是将一篇文章刻了上去。这些铭文中不但有明确的纪年,而且大段记事,其中大多是记录某次占卜或征战过程。它们无疑是研究当时史实的重要文献资料。如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器腹内底铸铭文4行共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在甲子之日的早晨攻占商国,在辛未这一天赏赐青铜给有司利,利用这些青铜铸了宝器簋。对照古文献,《尚书·牧誓》《史记·周本纪》等均记载武王征商的决战之日确为“甲子朝”,与利簋铭文记述相符。

(四)仿动物和人像造型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中,有一些采用虚构动物造型的器物,呈现出富于幻想的奇异形象。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足青铜觥,就是造型诡谲的怪兽:其头似马,却长着一对扭曲的羊角;两只前脚长,下生兽蹄,两只后腿短,长着鸟的脚爪;腿的上部体侧长着翅膀;兽背上伏着一条头生双角的龙。该墓出土的一对足觥,更将外形设计成鸟兽合体的怪异造型,从前面看,是一头跃起的猛虎;从后面看,则是一只昂头振翅的鸱。[2]

这类超自然的神奇造型,在其后的西周仍然流行,陕西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出土的青铜牺尊是突出的代表。兽体上装饰着一虎、一凤和两条龙,头有些像牛,但生着龙角和竖立的耳朵,身有双翼,四足有蹄。全器布满兽面纹、龙纹、夔纹、雷纹等图案,繁缛华丽。

在这类作品中,还出现了人的艺术造型。有的人兽合体,如头生龙角的人面青铜盂。有的人兽共存,最著名的是所谓虎食人青铜卣:一只蹲坐着的虎,张着大嘴,前爪抓抱着一个人;人面对着虎,双手搂着虎胸,一双赤足蹬踏在虎的后爪上,偏着头并伸入虎嘴之中。从人虎互抱的形态,以及人无恐惧挣扎之状来看,似乎并不是表达猛虎食人的意思,而是人虎间和谐共处。有人认为那个人是具有通天法力的巫师,老虎是其通天的动物助手。卣是祭祀时盛酒的器具,因为巫师作法时要痛饮美酒,以提高精神状态,因此这件神秘莫测的青铜卣,可能真是巫师通天的法器。

除了动物或人兽共存造型的青铜艺术品以外,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青铜人像雕塑品。

1929年春,四川广汉月亮湾的一位农民,在挖掘水车汲水坑时,偶然挖出了一个玉石器殉葬坑。此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考古学家在半个多世纪中,在当地陆续发掘了一个距今4800至2800年,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文化遗址群,这就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它所表现出的高度文明和地域特征,震惊了世界考古界。

在这个古代蜀人的祭祀坑中,有一件高262厘米的青铜人物立像。人像身着饰云雷纹的长衣,赤足并带有脚镯,立于高座之上。此外,还出土有多件与真人头等大的青铜人头像,以及一些青铜兽头人像和人头面具。所塑人像面型较瘦,巨目暴突,大耳,方下颌,大嘴紧闭。

三星堆文化中这种半写实、半具抽象意味的人像,或许是当时当地土著居民体质和脸部特征的反映。这些人像,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人像雕塑作品,自然是中国青铜雕塑艺术的瑰宝。

(五)青铜兵器和防护装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话出自先秦名著《左传》,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祭祀和战争

先秦时期,战争大多发生在大的诸侯国之间。由于征战被视为与祭祀同等重要的大事,因此当时的青铜器中,占首位的便是各类兵器和防护装具。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殉葬的兵器就占总数的30%左右,比例仅次于礼器。一般的商周墓葬群中,兵器出土的数量和比例更大。

用于征战杀戮的青铜兵器,在设计与制作时主要着眼于杀伤的功能,同时也比较注重装饰,如有的剑体上饰有纹饰和错金的铭文。比起进攻性兵器,青铜铸制的防护装具上的纹饰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些防护装具主要是戴在头上的青铜胄和执于手中的青铜盾牌。就目前所见,河南安阳殷墟第1004号大墓出土的青铜胄数量最多而且装饰华美多样。胄的正面大多铸有兽面纹,有的是带有一双巨大弯角的牛头,有的是大耳巨目的猛虎,也有的仅有一双大眼睛,或者仅装饰两朵圆形葵纹图案。至于青铜盾饰,多铸造成面目狰狞的人面或兽面纹饰,巨目大嘴,獠牙外龇,显得神秘恐怖,借以威吓敌人。

商周之后,随着铁器的大量使用,曾经盛极一时的青铜器逐渐消沉。青铜器中数量最大的青铜兵器在秦统一中原后被大规模收缴,旋即又被柔韧而锋利的锻钢兵器取代,因此存世品数量远不如早被贵族葬入地下的各式各样的礼器。但青铜器在最终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舞台后,却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在雕塑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陕西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壮观的铜车马、甘肃出土的具有非凡想象力的马踏飞隼,以及至今依然矗立在北京故宫、颐和园中的高大青铜雕塑,都在向人们继续讲述它那久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