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世纪至20世纪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这些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向广大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事业和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博物馆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今天,它已发展成拥有155万件藏品、占地10万多平方米,共有19个部门、1600余人的世界著名特大型博物馆。19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近代考古学形成后,对它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这个时期由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自然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工业大生产的形成以及近代考古学的出现,都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巨大影响。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向外扩张,在亚、非、拉各洲加强文化侵略和渗透。英、法、德、美等国的一支支考古队、探险队被派往世界各地。尤其是希腊、埃及、中东小亚细亚以及中国、南美,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标本源源不断地进入列强各国的博物馆。其中有精美的雕像、珍贵的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木乃伊、古代文书等。“欧洲的博物馆已经装满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材料,大英博物馆这方面的藏品多到只好在水晶宫里另外安排了一间专门的亚述展室。”在中国包括北京圆明园等处禁苑中的文化珍品以及敦煌石室的写经等,都受到野蛮的掳掠和破坏。

19世纪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包括进化论、细胞论和能量守恒定律三大发现在内的546项科学发明,远远超过了前三个世纪的总和。1851年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又称万国博览会),正是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检阅。在此次博览会展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收藏科学技术品为主的南坎辛顿博物馆和以收藏美术和工艺品为主的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此后,相继在巴黎维也纳、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对博物馆的建设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在伦敦博览会前后,建成的科技博物馆有法国工艺研究院技术博物馆、莫斯科技术博物馆、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维也纳工业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向广大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事业和工业的发展。

这一趋势也影响到美国和日本。1871年在明治维新后近代化运动推动下,日本建立了教育型的东京博物馆。这是亚洲第一个建立科学博物馆的国家。

科技博物馆建立之初,都是将博览会的展品或科技产品收集起来进行陈列的。把当代的人工制品与奇珍异宝和自然物(动植物等)送进博物馆的陈列室,这在博物馆观念上是一大进步。它们的确起到了向公众普及宣传科学知识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原先的一些发明不断被新的代替,为了反映科技新成就,博物馆就要不断更新展品。另外,一些机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一些科学定律的阐述,靠初期的静态陈列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所以,在20世纪诞生了演示法、机器的解剖、活动模型和观众动手试验等陈列方法,大大加深了观众对科学技术原理的了解。这种由静态陈列转变到动态的参与型陈列,在博物馆陈列方法上是一大进步。这种陈列方法是由德意志博物馆率先实现的,所以它被誉为“按钮博物馆”。陈列方法上的革新,大大增强了科技博物馆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博物馆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以英国为例,1800年有公共博物馆10个,1850年约60个,1887年达240个左右,20多年增加了4倍。而立国历史短,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迅速的美国,也建成了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博物馆。

史密森研究院及其博物馆群的建立是美国博物馆史上的一件大事。1846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接受英国化学家、矿物学家詹姆斯·史密森临终前捐赠的10万英镑,建立一座旨在增长与传播人类知识的机构,这就是史密森研究院及其博物馆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研究院已经形成庞大的博物馆群和研究中心,其中不少的博物馆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如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其藏品之丰富及规模之大,都居世界同类博物馆之冠。

19世纪美国的另一座重要博物馆,是1870年建成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它是由当时的市民领袖、金融界人士、收藏家和艺术家共同筹划建立的。1880年迁入中央公园现址。今天,它已发展成拥有155万件藏品、占地10万多平方米,共有19个部门、1600余人的世界著名特大型博物馆。它的建立是美国博物馆迅速发展的标志。

19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近代考古学形成后,对它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也是分不开的。这首先表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工作上。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科学研究,仍然受着宗教和神学的严重束缚。尤其各国的史前史仍然包裹在一片混沌和黑暗之中,没有找到解决年代顺序的途径。各国的博物馆也还继承着几个世纪以来古物收藏的传统,各馆的藏品十分庞杂,高密度的陈列杂乱无章,有些馆的陈列室与库房没有什么区别。尽管许多私人“古玩柜”变成了开放的博物馆,但尚未脱出原先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闲情逸致的窠臼。随着各馆藏品的不断增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不能不向旧的思想和陈列方法提出挑战。首先回答这一挑战的是丹麦的汤姆森。

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于1816年起担任丹麦国家博物馆首席馆长之职(直到1865年逝世)。当时该馆的藏品中,有些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有的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古玩,互相混杂,置于一所大学图书馆的小房里。汤姆森就是要解释它们与丹麦早期历史的关系,找出一种相对的年代序列,把藏品重新陈列。

他从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出发,终于划出了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相承继的时代,此即考古学上著名的“三期说”。国家博物馆据此重新将藏品陈列,于1819年开放。1836年该馆又出版了由汤姆森等人撰写的参观指南《北欧古物导论》,全面阐述了三期说的概念。

这一学说首先在瑞典得到承认。1830年以后,隆德大学的希尔德布兰德博士,先后运用三期说改造了隆德和斯德哥尔摩的博物馆陈列。1837年该指南以《北欧古物知识手册》的名称出版了德文版;1848年题为《北欧古物指南》的英译本也相继问世。三期说还奠定了相对年代和类型学的基础。这些思想终于拨开了蒙在藏品陈列学上的迷雾。三期说虽然最初在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受到一些学者的抵制,但最终为各博物馆所接受,开始按相对年代和类型方法改革陈列。

同时,在一些科学和工业博物馆中,也开始采用复原陈列的方法,自然史博物馆出现了“生态陈列”。陈列方法的变革,无疑使社会公众更易从中受到教育。

考古学对博物馆发展产生的另一个方面的影响是,19世纪后半叶由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弗斯和比特里提出的重视普通但又典型的标本的观点,皮特·里弗斯本人也是收藏家(其藏品后来移交给大学博物馆),他收藏的目的不是以藏品的精美与价值哗众取宠,而是予人以教益,所以,他的陈列序列“宁愿选择普通但又典型的标本,而不采用稀奇罕见的器物”。他们重视普通器物和社会一切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要性,这不仅使考古学,也使博物馆的收藏摆脱了19世纪中叶以前一味追求艺术品、专事搜寻奇珍异宝的旧传统,从而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拓宽了博物馆藏品收集的范围,这对后来博物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美各国博物馆,开始重视学术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对原有馆藏品的研究,另一方面派出考古队、考察队或委托代理人,到希腊、埃及以及中国等地去搜求古物,尤以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为甚。大批贵重文物和标本的入藏,为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产生了一批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一些教科书也产生于各国著名博物馆里。博物馆的研究活动又推动着其他学科的进步。如生物分类地质、人类、古生物以及考古学等学科的许多成果都是在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博物馆类型的增多和近代科学地发展,产生了博物馆新的职能——科学研究活动。这在博物馆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这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单纯是古物和标本的收藏和保管机构,而开始实现了内部的分工,向着科学化的管理迈出了新的步伐。它已经成为社会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