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中苏关系和技术引进角度看156项工程的奠基史

从中苏关系和技术引进角度看156项工程的奠基史

【摘要】:[110]陈东林运用史料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引进所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便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外国援助和技术引进事件,对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156项工程最为典型。刘荣刚对三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作了一个综述,并提出一些看法。

李德彬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历程,总结了引进技术设备的经验。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东欧引进技术设备的历史作用,不应因为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而全部否定。历史事实说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技术设备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一,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第三,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第四,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国防工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设备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首先,有的同志对苏联的东西过于深信。从深信不疑发展到迷信,结果必然会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甚至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已经暴露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搬到中国来。更加严重的是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不是面向全世界,更不敢去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次,与苏联的经济关系过于紧密。[110]

陈东林运用史料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引进所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便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他指出:通过156项工程引进,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第一,成套苏联项目的引进,为中国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和设施;第二,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设计和工艺等新技术;第三,1949—1960年苏联先后派来专家达18000多人,其中1954—1958年的156项工程主要建设时期占60%以上,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这成为中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次引进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过于强调把引进重点放在建设施工和投产上,一度有盲目学习苏联、忽视本国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倾向,淡化了本国持续开发的力量培育;有些引进设计项目因脱离中国国情而没有成功;引进专业分工过细。从引进方式来说,这种依靠苏联支持的大规模引进,是非正常状态的,必然要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动荡,并没有使我们得到正常的国际贸易经验和接轨格局。因此,在1960年初苏联突然终止援助时,有些措手不及,许多引进建设项目下马。中国不得不重新探索自己的对外贸易道路。[111]

沈志华从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时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12]

王奇认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中苏两党、两国间同时期的兄弟关系因此显得牢不可破。但既然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总会相伴而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客观地加以评析将成为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有益借鉴。[113]

刘振华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微不足道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都极其低下。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争取外国的援助和技术支持是关键。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有几次重大的外国援助和技术引进事件,对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156项工程最为典型。[114]

张培富、孙磊指出,156项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核心项目,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有利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现代工业项目。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苏联工业技术以国际技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被转移至中国,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综合水平,并促进了中国规划科技体制的建设。[115]

陆振华认为,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苏联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使中国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6]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地位,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曾三次大规模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一次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以156项工程为主体的304个成套设备项目,以及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116个成套设备项目;一次是70年代前期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约合43亿美元的26个大型成套设备项目(简称“四三方案”);一次是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约合65亿美元的22个成套设备项目(简称“六五方案”)。刘荣刚对三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作了一个综述,并提出一些看法。[117]

康荣平、杨英辰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大规模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设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于是中国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引进高潮。这次引进高潮,时间在1950—1959年,以著名的156项为中心, 有400—500个项目。[118]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认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通过“156项工程”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