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反对浪费增产节约:奠基156项工程(全2册)

反对浪费增产节约:奠基156项工程(全2册)

【摘要】: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基本建设领域首次大规模的反浪费运动。特别是有关设计工作的反浪费是与苏联的影响分不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对苏联建筑界的工作得失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企业局对中央11个工业、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总局、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等所属部分施工单位的了解,大都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9月23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几年来的建设成就,也指出了许多困难和缺点,并批评了基建中的浪费。他指出:“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或者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金。”他特别举了太原热电站的例子。“这个工程因盲目采购而积压资金144亿余元(旧币,与新币之比为10000∶1,下同),因为没有及时向国家申请调拨物资损失25.7亿多元,因为材料使用的浪费损失18亿余元,因为劳动效率过低损失23.5亿多元,因为工地临时建筑标准过高浪费23亿元,而因为工地物资散失和购置家具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在内。这种情形在目前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远不是少数。”这些批评反映了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浪费往往比其他领域的浪费数额更大。因此,继1953年全国范围的增产节约运动之后,1955年初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浪费运动。这也是基本建设领域首次大规模的反浪费运动。这次运动既是从国内建设现状出发的,也与学习苏联分不开。特别是有关设计工作的反浪费是与苏联的影响分不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对苏联建筑界的工作得失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在反浪费运动取得积极的成果的同时,也酿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中央发布降低工程造价、厉行全面节约的指示以后,各建设部门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具体措施加以贯彻。根据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企业局对中央11个工业、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总局、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等所属部分施工单位的了解,大都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尽管在节约运动中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是通过大规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这一时期的工业基本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其中1953— 1957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3.5%,1963—1966年为87.2%,均高于1950—1985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平均值71.4%;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受“大跃进”后经济困难的影响,这项指标下降至71.5%,仍相当于上述平均值。1953—1965年全国工业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903.28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29.86亿元[19]的6.9倍。就部门来看,增长最快的是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化学工业;就地区来看,1953—1965年新增固定资产最多的是辽宁(144.47亿元)、黑龙江(108.3亿元)、北京(91.4亿元)、河南(76.58亿元)、四川(74.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