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阅读教学:循序渐进与重点培养

小学阅读教学:循序渐进与重点培养

【摘要】:(二)三、四年级重培养教科书试图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方法和习惯。此外,还有老师教授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单单一节课或一个例子并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价值的问题或批注是什么。因此,我们建议将这一观念长期渗透到批注式阅读课程中,或在学生交换笔记时对批注内容进行评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有价值”的含义。(三)五、六年级重拓展这个阶段学生有了相当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持续、一致和系统地进行。在实施批注式阅读课时,要注意数量的积累和质量的飞跃,反对形式主义的曲解。加强年级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避免教学断层。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才明确有了批注式阅读这一提法。三年级的学生才开始正式学习和使用批注式阅读,只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开展这个教学工作,学生只能学习或掌握这种方法的皮毛,不能把它完全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批注式阅读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项教学任务,那么批注式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生有必要将批注式阅读课作为一项系统的学习过程,老师要层层推进,避免速度过快,欲速则不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长期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强了,能欣赏到令他们惊喜的妙语了。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养成从接触记叙文甚至语文文本的第一天起就作批注的习惯。

(一)一、二年级打基础

对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预习批注。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小学生只学了一些简单的字词,因此,本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兴趣和习惯,使其更喜欢阅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在课后简单地对生词进行批注,比如查字典、批注单词的部首、批注拼音、批注单词以及在课文中批注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上课前批注的习惯,而且为将来系统地学习批注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三、四年级重培养

教科书试图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方法和习惯。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我们应该有自己阅读课文时发表批注的习惯。”因此,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学生批注式阅读课学习的重要阶段,可以专注于对学生批注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需要解决三年级学生“批注什么”和“以什么方式批注”的困惑。

批注什么。对于上述批注式阅读过程,我们将整个小学批注式阅读课分为三个环节:课前批注、课堂批注和课后批注。特别是在记叙文方面,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批注这三个环节中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如何对三、四年级段进行记叙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笔”。然而,当学生第一次做笔记时,他们在课前的自我批注式阅读通常是空洞的,他们只在笔记上发表评论。例如,从课文中随机抽取几个字词和句子。当教师问学生写批注笔记的原因时,学生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批注笔记显然是无效的。学生应通过课前预习,对所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批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写下自己思考后的结果。例如,批注词语,既可以写该词语的含义,又可以写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批注句子,既可以写出该句子在文本中的作用,也可以对这句式进行仿写、扩展、缩写等。

小学课文大多意义简单,学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或认为精彩的地方作批注笔记,提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解决。在写人记事的素材中,学生可以对对话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行批注。课前预习批注的过程可以指向大问题,如谈谈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对素材的欣赏和评价等方面。此外,学生批注式阅读的重心可以由生字词转向对课后题的批注,因为课后题更加倾向于课文的内容。拿小学语文教材来说,第一道题都偏向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道题偏向写作方法。在开始阶段让学生从批注课后题入手,既能准确地把握素材内容,又能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批注的重点。

在实施批注式阅读课时,我们发现学生评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字词上,有些问题很有创意,但也很随意。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模式提问,这也是教材中反复强调的关键方法。

学生们很善于模仿。通过老师的范例,学生可以积极思考,模仿老师的批注,并指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举一个例子时,没有直接告知老师的想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到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文本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老师总结方法。此外,还有老师教授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单单一节课或一个例子并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价值的问题或批注是什么。因此,我们建议将这一观念长期渗透到批注式阅读课程中,或在学生交换笔记时对批注内容进行评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有价值”的含义。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评论。文本中许多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很深刻;材料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背景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关键短语可以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让学生思考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先批注,避免老师把批注内容直接扔给学生,忽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以什么方式批注。我们要求批注尽可能简洁,可以用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批注。圈点、画出精彩句子和模仿补充材料是常见的批注方式。

我们可以将这三个步骤作为课前批注、课堂批注和课后批注的对应步骤来执行,也可以灵活调整,重点关注课前批注和课堂批注,课后关注材料的写作方法,进行模仿或者继续写作。事实上,批注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求小学中段的学生学习批注方法,使用统一、标准化的符号圈点文本,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系统的方法,同时使所呈现的批注材料清晰、一目了然。然而,我们也不必过多地限制文本批注内容,因为批注本身就是为了学习和理解。如果批注内容太多,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学生也会感到疲劳。经过一个培训阶段,我们发现,通过逐步指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小学更高层次水平的学习中。

(三)五、六年级重拓展

这个阶段学生有了相当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前两年对批注式阅读法的学习,学生对该方法形成了更直观的感知和理解,能够在课前完成批注环节,并在课堂上专注于批注。因此,对于本学段的学生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适当的批注,而不再指定批注的内容。一些较高难度的阅读课文允许学生自己作批注任务。

教师在课堂伊始就直接让学生进行自读批注,随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方面: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记叙文有很多阅读重点,如写作背景、内容主题、思想感情、练习特点等。教师们不可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解决所有问题。然而,通过自我阅读和批注的形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对话。第二,教师回应学生言论时,不要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而是遵循学生的想法并给出提示。例如,学生批注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写作方法,通常是学习课文内容后的练习指导,如果学生交换笔记,老师就不能打断他,相反,要让他详细谈谈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到突破口,让学生了解哪些材料是详细且易于编写的,然后扩展到方法指导,为什么是详细且易于编写的。通过批注法教学,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每个学生下课后都会收获一些东西。

此外,教师应更加注意思想观点和可操作的模仿和延续。根据文本的结构理论,老师可以唤醒学生的艺术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文本的空白。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批注式阅读课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题及其写作特点后,根据自己的感知、思维习惯和想象重新创造课文。在填补课文空白的批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作品也有了新的理解。

批注式阅读课应该是一个过程,从帮助到释放,再到教师的逐步指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批注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从知识的吸收到知识的输出,这在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我们应该树立“关注自我,关注体验;关注生活,关注深刻理解;关注社会,关注透析;关注自然,关注反思”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收集和建构新的经验,感受作者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流动,让学生主体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和心灵震撼,最终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对话,促进其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