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推进小学生批注技能迁移,提高阅读能力

推进小学生批注技能迁移,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二)安排批注练习,提高批注能力“批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批注学习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表3-5“批注单元”习作分析至于“批注单元”,其练习任务是记一次游戏,它是根据人文主题“童年生活”编写的,指的是记忆游戏,清晰地书写游戏过程的练习。在这里,应按照练习要求在“批注单元”中进行排序,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需要拓宽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只教授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能够做到将课内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批注实践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一)总结梳理批注,形成批注笔记

“批注单元”重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批注,要想真正地将批注知识融会贯通,学生需要先将自己在课内学习的批注知识整理成批注笔记。很多学生没有整理批注笔记的习惯,这有待加强引导。

整理批注笔记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引发二次批注,让学生真正做到每节课都有收获。

为了监督学生课后对批注笔记的总结和整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提交批注笔记。当然,当教师把学生的批注笔记收上来后,不能忽视或随意地放在一边,而是要及时地批改和检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批注能力是否有提高,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安排批注练习,提高批注能力

“批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批注学习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作为载体,把批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技能。特殊技能可以发展为个人技能,从一个例子中得出结论,是成功地教会学生运用批注的有效方法。

1.精选课内外文本,促进批注联动

语文阅读应包括课堂内外两方面,批注式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课堂批注学习是课外独立批注的基础,课外独立批注是课堂批注学习的延伸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精选学生课外批注的文本,促进学生课外自主批注的有效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批注能力和阅读能力。

当学生被分配到高级批注任务时,许多教师通常会选择与文本主题和内容类似的材料,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些教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推广小组阅读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小组文本阅读设置主题,收集关于该主题的选定材料,并选择适合小组文本阅读课的一组材料。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组合和呈现上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这也决定了小组文本批注教学的成败。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学生水平和学生能力设定小组阅读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确定阅读主题。

应该考虑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作者、写作风格、人文内涵和表达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选择材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整理材料,使学生按照指定的顺序阅读,使学生逐步接触作品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表达的观点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和批注技能。与传统阅读相比,小组批注式阅读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阅读中主题单一的问题,让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得出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和高级阅读,加深其对阅读的理解。

小组阅读中使用的阅读材料不宜太多,大约五种材料就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让学生灵活地学习和运用,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的批注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评论,加深其对批注知识的理解。教师在选择课外拓展阅读材料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开阔学生视野,认真收集和筛选课外相关材料,让学生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满足语文课的阅读要求。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批注。由于风格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同,批注的重点也不同。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第六单元之前已学的一些课文,如说明文、诗歌、童话等。选择教材内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批注要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例如,当学生学习第二单元时,就在教师的提问策略中明确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当学生批注新的材料时,他们就能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他们不仅在批注过程中回顾了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还扩大了阅读范围,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此外,教材还有《同步阅读》《快乐读书吧》等配套阅读材料。由于它是一种辅助的阅读材料,因此其中包含的阅读材料必须与教材内容形成互补。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辅助阅读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它们有不同的风格,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是非常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批注材料。

在教授《蝴蝶的家》之后,教师让学生阅读《新编语文全阅读》第四课第一册第六单元中关于主题为“我的动物朋友”的三篇材料,并用所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批注。使用支持性阅读材料安排批注作业,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批注学习,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2.批注与习作结合,实现双向提升

统编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读与说并重”,消除了传统教材重读轻写的弊端。批注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它包括独立阅读、冥想思维、外化思维、书写笔记等内容,体现了教材读写并重的编写理念,避免了读写分离。因此,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练习题。此外,批注本身还包括书写。可以说,批注也是一个微观写作的过程,一种写作实践。因此,在为学生选择课后扩展批注的材料时,教师不仅可以关注课外材料,还可以关注学生自己写的批注。

表3-5 “批注单元”习作分析

至于“批注单元”,其练习任务是记一次游戏,它是根据人文主题“童年生活”编写的,指的是记忆游戏,清晰地书写游戏过程的练习。同时,前面三篇文章也提到了“通过批注学习阅读”。虽然本单元的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习写作,但它们也与批注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批注的能力。在这里,应按照练习要求在“批注单元”中进行排序,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集中阅读课文并掌握批注方法后,教师可以开始安排他们写作。在书写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可以参考批注的方法,并从动作、语言和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批注的方法再次修改已完成的作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互评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修改批注时出现盲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性的批注、删除和单词交换来分析和比较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思考什么样的单词和句子可以使作文更优雅、更有吸引力,以及如何在段落结构之间安排层次逻辑。这样,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使用相关的批注方法,将作文上的问题具体化为符号或文字,而且这样的方法还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作文,提高批注和写作能力

无论教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拓展批注学习,都应该注意适当的阅读量,而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外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不允许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这不仅违反了教育主管部门倡导的“双减”政策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对批注产生逆反心理。

(三)开展多元活动,养成批注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技能。为了鼓励学生将“批注单元”的批注方法应用于阅读,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然而,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细致的监督。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批注活动。在确保学生对批注产生兴趣的同时,可以通过活动检查学生的批注成果。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定期交流是鼓励学生养成批注习惯的方法之一。当然,如果有学生想推荐书,可以让他们分享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他们欣赏的单词和段落,材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等。这种形式对学生的批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分享课文之前,不仅需要仔细分析课文的细节,组织语言,还需要认真倾听他人提出的问题,这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中获得参与感、认同感和表现感,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爱上批注,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批注计划,这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批注习惯的途径之一。有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计划学习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更多地鼓励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有些学生很少主动进行批注式阅读,或者用在批注式阅读上的时间很短。因此,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生对批注的关注度,养成批注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制订详细的批注计划,同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培养他们具有独立的批注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内部动机。通过这种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批注习惯,可以使他们更加重视批注,提高批注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批注能力制订两个计划:一个是短期计划,另一个是长期计划,并与教师讨论计划是否可行和科学。学生制订批注计划后,可以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培养批注习惯。当然,教师可以通过检查批注结果,来促进学生批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