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沟通中的行为心理学:给对方话语权,取得更好的效果

沟通中的行为心理学:给对方话语权,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为了避免误解和伤害,我们在倾听他人说话的时候,应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若对方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且讲的并不是你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方和另一个人交谈,我们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和他沟通,我们只能打断对方的讲话。这时,就要注意一些技巧了,不但要考虑好打断对方的时机,而且要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让双方的谈话变得不愉快。对于正在交谈的双方来说,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先别急着打断对方。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打断别人讲话的经历,或者说话被打断的经历?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诫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最后只能留下遗憾和懊悔。”

同样的道理,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语言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具有戏剧性,如果我们听了一半就妄下结论,并做出反应的话,很可能会造成误解。另外,如果对方前面所说的话只是一个引言,或者是一个故意布下的陷阱,那么,这样的沟通注定会失败。

即便没有陷阱,打断别人说话也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沟通也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此外,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定式: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一些事情,他就会启动心理定式将其说出来;直到一股脑全说出来,他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因此,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好先让对方把话说完,这样做既符合交谈的礼仪,同时也是让对方认真听你说的关键。否则,在你插话时,对方脑海里还在想着之前未讲完的话题,又怎么能认真听你说话呢?

实际上,许多事情的真相就隐藏在没有听完的部分。

有一次,学校正在上体育课,老师突然说希望学生周末能够参加市里举办的“树新风,整市容”的志愿者活动,让愿意参加的向前走两步。

这时,正好辅导员过来了,两人交谈了一会后,老师发现,长长的队伍仍然是一条直线,似乎并没有人往前迈出两步。他有点生气。

“报告老师!”这时最前排的一个学生似乎要说些什么。

然而,老师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你们作为学生,应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怎么没有一个人参加呢?”

“报告老师!”还是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说话了,他说他们刚才每个人都向前走了两步,所以现在看起来还是一条直线。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因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收集的途径不同,而对一些人或一些事产生误解或者曲解。这些错误信息被传递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不信任、埋怨等,到最后甚至造成较坏的影响和结果。尤其是管理者或者长辈,一旦对员工或者晚辈产生了误解或者不满的情绪,很可能会动用自己的权力和威力,让员工或晚辈有苦说不出,满腹委屈和心酸。

为了避免误解和伤害,我们在倾听他人说话的时候,应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完整地听完对方的话,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伤害。

虽然我们强调,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也有例外。若对方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且讲的并不是你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方和另一个人交谈,我们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和他沟通,我们只能打断对方的讲话。这时,就要注意一些技巧了,不但要考虑好打断对方的时机,而且要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让双方的谈话变得不愉快。

对于正在交谈的双方来说,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先别急着打断对方。如果双方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可以先表一下态度,等对方说完后再详细阐述。

若是想打断其他两人或多人的交谈,则分两种情况:

(1)征得对方同意后再交谈

如果仅仅是对他人交谈的话题感兴趣,那么不妨找个合适的空当,礼貌地询问:“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大方方地打招呼,让熟悉的人互相介绍一下,避免出现生疏的感觉。

(2)开口前先给一些暗示

假如你急着找的人正在与别人交谈,而你又有重要的事情和他说,那么不妨给他一些小小的暗示,在通常情况下,他会趁机和你聊上几句。但是切记不可悄无声息地站在他们身边,像要偷听他们讲话似的,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你可以先向他们打个招呼:“不好意思,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后,你可以用简洁精确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立刻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