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爱与美的印记:同情实现自我超越

爱与美的印记:同情实现自我超越

【摘要】:理解同情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教育举动。同情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同情孩子,实际上就是同情我们自己,同情童年,同情人性,同情自然母体。这是由同情出发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真正的自我超越在其中得以实现。爱的缺乏阻断了我们在同情路上对超越境界的追求。另一方面,深度的同情又加深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爱与同情互相支撑,不可分割。

“同情”,这是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字眼,但其含义却远非日常生活中的怜悯感那么简单。理解同情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教育举动。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认为,同情指共同感受和共同情感,泛指人们对同一情感的分享或对他人情感的参与,包括了情感共有、情感参与、情绪感染和情感认同几种形式。我们虽受到了情绪感染,有某种情感参与,但不一定能实现情感认同,更难以达到情感共有。同情也是有程度之分的。

对一名教师来说,受到学生的情绪感染并不难,喜悦的、欢快的、悲伤的、愤怒的、嫉妒的、冷漠的……我们时常能在教育中感受到不同学生及其同伴群体的种种情感。然而,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真正认同这种情感,并能从一个师者的角度尊重、呵护和引领这种情感,实现一种相互交融的情感认同,这对教师的人格、能力是有挑战的。真正的同情要求一个人自身与他者的距离,既不陷于“孩子中心”,也不陷于“自我中心”,然而在这样一个移情性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都有了长进,我们仿佛在某种程度上领略到了万物和宇宙的一体感。同情孩子,实际上就是同情我们自己,同情童年,同情人性,同情自然母体。这是由同情出发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真正的自我超越在其中得以实现。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路上还没有走多远,就自以为得到要领,退回来了;我们往往是在同一条路上多走了几趟,就变得麻木,丧失耐心了。爱的缺乏阻断了我们在同情路上对超越境界的追求。一方面,爱学生,对学生充满兴趣,是一种能够让急躁的社会降下温来的理性能力。另一方面,深度的同情又加深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爱与同情互相支撑,不可分割。我以为,这是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两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