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连富两科的武生和小生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连富两科的武生和小生

【摘要】:富连成的群体武戏是极有特色的。从“连”字辈到“富”字辈,武生行中榜上有名的,就我所知,逐一列出:一、何连涛;二、骆连翔;三、沈富贵;四、苏富恩;五、钱富川;六、茹富兰。当富连成“盛”字科人才辈出时,绝大部分武生戏均由杨盛春主演,连高盛麟都很少轮得上。及“盛”字辈人才纷纷出科,武生戏则专靠苏富恩独撑局面。等两人碰面,武生用一瓦敲武丑头部,瓦片较大而登时碎裂。

富连成的群体武戏是极有特色的。自二十年代后期直到解放后的中国戏曲学校,武戏总提调(或者说总导演)一直是王连平。这连其他培养戏曲人才的单位如中华戏校、荣春社、鸣春社乃至天津的稽古社,提起王连平,称得上“有口皆碑”。当“盛”字辈学员大量出科之后,富连成一度只靠叶盛章挑大梁支撑局面,自《酒丐》而《徐良出世》,而《藏珍楼》,而《智化盗冠》,而《白泰官》,主角是叶盛章担任,编、排、导则始终离不开王连平。尽管我们在舞台上看不到王,但作为富连成功臣之一,王连平必须大书特书。

从“连”字辈到“富”字辈,武生行中榜上有名的,就我所知,逐一列出:一、何连涛;二、骆连翔;三、沈富贵;四、苏富恩;五、钱富川;六、茹富兰。其中尤其要大书特书的是茹富兰。我为什么把他列在最后?因为谈过武生,便谈小生;而茹则先演小生,后改武生,而在执武生界牛耳后有时仍演武小生(偶亦演文小生)。他演武生得杨小楼之一体,而演小生又能继程继先之衣钵,实在是一位难得的人物。

何连涛成名最早,但到三十年代后期已沦为二路武生。吃亏在于嗓子不好和扮相略差,但他的表演却是老成人仪型犹在。我看何的戏时,何已渐不为世所重,在戏班中只唱二路角色或在开场时贴一出单挑戏。我见到的何的单挑戏,有《金锁阵》《擒张任》等,都是开场即上,后面还有挂二三牌的主要武生演压轴或中轴,人们已不大知道这个武生就是曾经“红”过的何连涛。记得有一次看雷喜福《借东风》,“借风”前场有赵云起霸,一出场竟使观众眼前一亮,原来这个扮赵云的大武生乃是何连涛。虽仅一场戏,却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思在任何行业中都不宜以成败论人,而真正被埋没的有真才实学者自古迄今更不知有多少,本不仅梨园界为然也。

骆连翔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不但演武生,而且演武净。有人说他在台上表演显得笨拙,我却看到他功底坚实、举手投足皆有准谱的主要方面。在他的舞台生涯中,有极光荣的一页,如他曾配杨小楼演过《金钱豹》的孙悟空,直到他晚年还有人谈起此事便如数家珍,称其难得。他是富连成留科效力的“元老”之一,却有着一页耻辱的历史,即他曾动手打过萧长华老师,一度被逐出过富连成。当然,到后来他承认了错误,又回科效力,而萧老也原谅了他。

在富连成报散之前,骆连翔一直留在科里。直到1957、1958年,中国戏校两次勤工俭学演出,由三位武旦“领衔”演出《大泗州城》,骆先演青龙后演白虎,仍活跃于舞台上。可惜在解放后我未再看到他主演的拿手戏了。

骆连翔的武生戏,长靠戏如《挑华车》高宠,短打戏如《溪皇庄》尹亮,演得都很出色。而武净戏则以《洞庭湖》的杨么最擅胜场。“水擒”一场,三张半翻台蛮而下,全身披挂,干净利落,稳如泰山。《嘉兴府》的鲍自安,也很见功夫,仅逊于武净名宿许德义。富连成有一出独有武戏,故事出于《左传》,名《登台笑客》。我看过此戏两次,骆连翔演齐侯,勾白脸,穿改良靠,插短雉尾,纯属海派扮相。此戏演齐侯辱四国使臣故事,目的为了招引其母萧氏发笑,终于引起战祸,齐侯败绩。开打虽不繁重,编排戏路却较特殊。自富连成报散,诸演员星散,此戏恐亦失传了。

沈富贵主要演黄派武生,有时亦兼演武老生,在群戏中有时还配演二路武生,亦属多才多艺者。凡黄派戏如《百凉楼》吴桢、《溪皇庄》褚彪、《大名府》卢俊义,皆由沈应工。《洞庭湖》的岳飞,是老生应工的主角,多由李盛藻主演;但有一次李患病,即由沈代演,仅唱工稍逊。我还看过沈演的武老生戏《磐河战》(扮公孙瓒)、《战岱州》(扮周遇吉)。他如《九龙杯》的李七侯,《恶虎村》的李堃都是二路武生,沈亦优为之。沈还有一出极特殊的戏,即《马思远》中扮演满大臣。我看富连成演出《海慧寺·马思远》,自刘盛莲至毛世来,除有一次由叶盛兰为满大臣(名舒明德)外,其他场次均由沈富贵扮演。我看沈所演诸戏,都是挂髯口的,独《马思远》为俊扮,亦一例外

当富连成“盛”字科人才辈出时,绝大部分武生戏均由杨盛春主演,连高盛麟都很少轮得上。及“盛”字辈人才纷纷出科,武生戏则专靠苏富恩独撑局面。当时叶盛章挑大梁,有时竟以《青石山》王半仙列大轴(此戏叶得王长林亲传)。凡叶所演戏,皆由苏与之合作。短打如《三岔口》任堂惠,长靠如《青石山》关平,群戏如《大名府》燕青,都由苏富恩扮演。苏扮相、身材以及娴熟的武工,皆相当中看,嗓音亦较杨盛春为优,只是始终在科班效力,从未搭班演出,故非富连成的老主顾皆不甚注意他。当时叶盛章的《三岔口》和《巧连环》,我每演必看。《三岔口》最早由杨盛春配演,继则苏富恩,后来则为黄元庆。叶后来与盖叫天、李少春合演,已是富连成解散后的事;如以在科班内演出而论,实以叶、苏合演为最精彩。老本《三岔口》有任堂惠在屋顶揭瓦打刘利华的表演,最初的演法是武生站在桌上(喻立于屋脊),武丑登椅子欲上桌,在欲上未上之际武生以一瓦击武丑头部,武丑用手一按头顶,血即从指缝流下,然后武丑在台上翻扑做势,武生自桌子另一端入下场门。这种演法难而逼真。及后期叶再演出,则武生与武丑皆在桌边,隔着桌子对看。等两人碰面,武生用一瓦敲武丑头部,瓦片较大而登时碎裂。意为两人均在屋上,隔着屋脊对望,两人所站地位很近,瓦击头部已不见险情,较最初演法容易多了。今则此一段戏全删,只有屋内戏而无屋外戏了。我始终不解,为什么戏中的刘利华必须是正面人物呢?

钱富川是二路武生,但功底深、能戏多,几乎演武生的主角都爱用钱为配。八十年代我在吉祥戏院后台得遇其哲嗣,还谈起许多旧话。钱富川唯一的遗憾是躯矮项短,扮相不理想。然而在台上演戏,不论大戏小戏,角色重要与否,钱与主演者合作,均能得心应手,滴水不漏。平生所见《两将军》中扮马岱者,只有两人演得不但称职而且有派头、有光彩。一为韩长宝晚年在天津参加戏曲会演,为其徒某人配马岱;韩本大武生,屈居二路,自然游刃有余,虽好亦不足为奇。另一则为钱富川,为吴彦衡《两将军》配马岱,接令下场,竟似《挑华车》高宠的气度,亮相极好。再未见过第二人。我看钱所演戏较多,皆为配角,这里无从逐一记述。

最后想谈谈茹富兰。茹为梨园世家,所演诸戏,堪称昆乱不挡。论茹在京剧界之功绩,至少可列举三事。一、杨小楼为武生一代宗师,能继其衣钵者,有孙毓堃、茹富兰、高盛麟和晚年的王金璐。集四人之所长,可以想象杨小楼之形神于万一。孙初学俞振庭(艺名小振庭,且与俞有亲戚关系),后从丁永利重温杨派戏,扮相气质,皆有杨之风度,惜中年困于烟与色,嗓音不佳。高盛麟有嗓而身矮,脸上无戏;王金璐晚年亦病嗓哑,不能展其所长。茹富兰苦于二目短视,眼神无法表现;然平正规矩,处处有准谱,学杨亦步亦趋,不敢稍过,故有时显得不足。有些大武生戏如《麒麟阁》,得自李寿山,非纯杨派(其《长坂坡》实得自程继先,亦不尽宗杨派,晚年竟为傅德威所讥,以致因气成疾,实属遗憾),因而受讥于人。其实学杨应师其意而不宜生搬硬套。如从茹富兰入门受艺,再向杨逐步靠拢,实属事倍功半。人见其表演太规矩而欠花哨,求平稳而少锋芒,遂从而少之,实非知富兰者。我所见茹之长靠戏如《麒麟阁》《挑华车》《伐子都(头本)》,短打戏如《武文华》《夜奔》,勾脸戏如《状元印》《铁笼山》,无一不佳。惜知音寥落,致湮没无闻。论杨派武生者,竟罕及富兰,实欠公平。二、富兰初演小生,能戏亦多,而私淑程继先,得程之法乳,转较程之弟子叶盛兰、俞振飞为多(白云生亦程弟子,然视叶与俞又等而下之),故《八大锤》《探庄》《战濮阳》《蔡家庄》诸戏,可以继程之踵武。此又可大书特书者也。三、由于杨盛春、叶盛兰年龄皆稚于茹,盛春为杨隆寿之孙,盛兰与茹又有姻戚关系,故富兰于杨、叶诸人,皆有承先启后之作用。尤其是盛兰,所以能自成一派,富兰之功诚不可没。我曾见富兰《群英会周瑜舞剑一段,实胜盛兰。惟扮相嗓音皆逊于盛兰,遂使盛兰独步耳。

六十年代初,曾与包于轨先生,刘曾复先生,钮隽、钮骠昆仲闲谈,说起茹富兰有一出绝活,乃《斩黄袍》的高怀德。此戏为高庆奎宗刘鸿昇的拿手戏,高每次上演,均由李洪春配高怀德。而茹擅演此戏,则未之前闻。以之请教贯大元先生,亦不详其渊源所在。曾拟嘱钮骠兄向富兰先生当面请教,而未几茹即病倒,事遂寝。今包于轨先生、贯先生及富兰先生早成古人,亦不知内外行中尚有人知其细情否,姑记于此,以俟知者。

“连”“富”两科之小生演员,据我所知,程连喜曾一度很“红”。萧连芳出科即留社任教,陈盛泰、江世玉皆曾从受业。叶盛兰是否从萧学戏不详,因盛兰初习旦,后来才改唱小生。我1932年到北京开始看戏,经常见一小生名张连升,扮相不好而能戏甚多,搭班亦勤,不知是否富连成出身。我见过张与马连昆合演《取洛阳》(在高庆奎班),此外,言菊朋、程砚秋、马连良各班亦均用过张为二路小生。据刘曾复先生谈,以前演《卧龙吊孝》(即《柴桑口》),祭文照例由赵云读(言菊朋改为孔明本人读),而张连升之读祭文乃为拿手活。我还见过张配程砚秋演《骂殿》的赵德昭,配马连良演《战樊城》(在《楚宫恨史》的后半出)演家将等。至于“富”字辈有一杜富隆,能演文武小生,出科后即到外省搭班。某次一外地旦角来京津演出,班内有杜,我记得他配旦角演过《玉堂春·会审》的王金龙。究竟是在北京抑在天津,旦角是谁,均已忘记,而对杜的印象亦不深,只记得是三十年代初的事。

在“富”字科小生中,尚富霞是一例外人物。他是名旦尚小云的弟弟,出科后即傍乃兄演二路小生,成为长期合作的老搭档。他演《打金枝》的郭暧、《醉酒》的裴力士,配尚小云最称职。演《玉堂春》的王金龙、《得意缘》的卢昆杰、《十三妹》的安骥,就有点勉强了。记得尚小云有一次演《奇双会》,特邀姜妙香演赵宠,富霞只能扮保童。不过兄弟合作,默契较深,在台上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是难能可贵的。1936年我到天津就读南开中学,从此很少看尚小云的戏,当然对尚富霞也就印象淡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