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文学:人文性与娱乐性的关系研究

唐代文学:人文性与娱乐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文学在唐朝具有突出的地位,文化氛围的主流是人文性的,整个社会风俗也更多地带上了人文性质的特点。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唐朝,文化氛围浓烈、气度恢宏,尚美、享乐、诗化的生活风习造就了唐人感性的审美趋向与热烈的创作热情,也成就了唐代文坛的辉煌。

科举制度带给唐朝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以诗歌、文章取士的科考方式,除了带来诗歌、文学的繁荣,同时使文人步入政坛,成为社会的管理者。[65]社会重视文学,视文学才能为获得政府职务与士人身份之条件。文学在唐朝具有突出的地位,文化氛围的主流是人文性的,整个社会风俗也更多地带上了人文性质的特点。唐代除旧布新所倡导和推广的新社会风尚,更显示出人文化特征:音乐风俗流行,唐人歌舞艺术空前昌盛;游宴风俗风行,整个社会出游渐成风气,游山玩水、春游踏青,盛行不衰;充满游乐色彩的繁多的节日风俗,许多风俗活动与娱乐、游玩相伴相行。

唐代社会爱好歌舞,各种娱乐活动空前盛行:宫廷的歌舞表演、民间的踏歌;宫廷的百戏,民间的杂耍;宫中的拔河、蹴鞠,军中的马球,士大夫的投壶之戏,以及风行全社会的斗鸡、斗草。唐代娱乐纷繁多样,游乐活动通宵达旦,“长安坊中,有夜阑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66]。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67]作为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唐代风俗在整个社会高涨的娱乐中,渐衍奢靡色彩。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唐朝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着重于科学技术方面。[68]这本是基于两朝科技发展的状况而言的,但却深刻地指出了唐代社会突出的人文特色。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唐朝,文化氛围浓烈、气度恢宏,尚美、享乐、诗化的生活风习造就了唐人感性的审美趋向与热烈的创作热情,也成就了唐代文坛的辉煌。正是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分析风俗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也才更显必要。

【注释】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8页。

[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18页。

[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〇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72页。

[4]数字来源参见韩云娃:《唐代帝王的宴饮活动推动乐舞和宴饮诗的创新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

[5]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页。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五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14页。

[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48页。

[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八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80页。

[9]董诰等辑:《全唐文》卷四四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79页。

[1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三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63页。

[1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33页。

[1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四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31页。

[1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三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63页。

[14]尤袤:《全唐诗话》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15]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织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16]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59页。

[1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八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5页。

[1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81页。

[19]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0]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页。

[21]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2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79页。

[2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六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19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

[25]王溥:《唐会要》卷三八,中华书局1955年版。

[2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7]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28]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八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10页。

[29]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景龙00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0]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张耕注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31]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页。

[32]丘光庭:《兼明书》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3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93页。

[3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〇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87页。

[3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六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55页。

[3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〇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6页。

[3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0页。

[3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27页。

[3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5页。

[4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九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18页。

[4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25页。

[42]卢肇撰,陈尚君辑:《逸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4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37页。

[4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72页。

[4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77页。

[4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7页。

[4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五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36页。

[48]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2页。

[4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九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74页。

[5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82页。

[51]王涛:《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50页。

[5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8页。

[5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98页。

[55]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四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29页。

[5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六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45页。

[57]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15页。

[58]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6页。

[59]董诰等辑:《全唐文》卷八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75页。

[60]《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18页。

[61]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六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0页。

[62]刘昫等:《旧唐书·舆服志》,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8页。

[63]此处所列唐代手工业资料,参见徐杰瞬、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隋唐部分。有关唐代物质风俗的详细介绍,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食、穿、住、行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唐代生活风俗。此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也有细致的介绍。

[6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65]据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分析,作为选官机制,唐朝的考试体系重要性不大,进士考试一年能录取的人数极少在30个以上(48页)。笔者以为以文为主的科考,重要的是带来社会重视文学的风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即拥有文学才能被视为可以获得政府职务,而被看作士人,从而忽视其家庭背景。该书第49页亦有相应分析。

[66]王谠:《唐语林》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4页。

[6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6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