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考试在每年春举行,各州郡的举子们大约在秋、冬季集于长安,准备来年的考试。此外,在《全唐诗》中还有许多节俗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风光、社会习俗和与之相关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2024-09-06
科举制度带给唐朝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以诗歌、文章取士的科考方式,除了带来诗歌、文学的繁荣,同时使文人步入政坛,成为社会的管理者。[65]社会重视文学,视文学才能为获得政府职务与士人身份之条件。文学在唐朝具有突出的地位,文化氛围的主流是人文性的,整个社会风俗也更多地带上了人文性质的特点。唐代除旧布新所倡导和推广的新社会风尚,更显示出人文化特征:音乐风俗流行,唐人歌舞艺术空前昌盛;游宴风俗风行,整个社会出游渐成风气,游山玩水、春游踏青,盛行不衰;充满游乐色彩的繁多的节日风俗,许多风俗活动与娱乐、游玩相伴相行。
唐代社会爱好歌舞,各种娱乐活动空前盛行:宫廷的歌舞表演、民间的踏歌;宫廷的百戏,民间的杂耍;宫中的拔河、蹴鞠,军中的马球,士大夫的投壶之戏,以及风行全社会的斗鸡、斗草。唐代娱乐纷繁多样,游乐活动通宵达旦,“长安坊中,有夜阑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66]。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67]作为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唐代风俗在整个社会高涨的娱乐中,渐衍奢靡色彩。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唐朝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着重于科学技术方面。[68]这本是基于两朝科技发展的状况而言的,但却深刻地指出了唐代社会突出的人文特色。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唐朝,文化氛围浓烈、气度恢宏,尚美、享乐、诗化的生活风习造就了唐人感性的审美趋向与热烈的创作热情,也成就了唐代文坛的辉煌。正是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分析风俗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也才更显必要。
【注释】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8页。
[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18页。
[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〇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72页。
[4]数字来源参见韩云娃:《唐代帝王的宴饮活动推动乐舞和宴饮诗的创新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
[5]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页。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五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14页。
[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48页。
[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八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80页。
[9]董诰等辑:《全唐文》卷四四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79页。
[1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三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63页。
[1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33页。
[1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四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31页。
[1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三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63页。
[14]尤袤:《全唐诗话》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15]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织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16]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59页。
[1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八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5页。
[1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81页。
[19]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0]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页。
[21]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2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79页。
[2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六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19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
[25]王溥:《唐会要》卷三八,中华书局1955年版。
[2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7]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28]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八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10页。
[29]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景龙00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0]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张耕注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31]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页。
[32]丘光庭:《兼明书》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3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93页。
[3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〇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87页。
[3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六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55页。
[3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〇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6页。
[3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0页。
[3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27页。
[3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5页。
[4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九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18页。
[4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25页。
[42]卢肇撰,陈尚君辑:《逸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4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37页。
[4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72页。
[4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77页。
[4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三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7页。
[4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五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36页。
[48]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2页。
[4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九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74页。
[5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82页。
[51]王涛:《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50页。
[53]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8页。
[5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98页。
[55]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四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29页。
[56]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六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45页。
[57]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15页。
[58]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6页。
[59]董诰等辑:《全唐文》卷八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75页。
[60]《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18页。
[61]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七六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50页。
[62]刘昫等:《旧唐书·舆服志》,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8页。
[63]此处所列唐代手工业资料,参见徐杰瞬、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隋唐部分。有关唐代物质风俗的详细介绍,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食、穿、住、行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唐代生活风俗。此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也有细致的介绍。
[6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65]据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分析,作为选官机制,唐朝的考试体系重要性不大,进士考试一年能录取的人数极少在30个以上(48页)。笔者以为以文为主的科考,重要的是带来社会重视文学的风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即拥有文学才能被视为可以获得政府职务,而被看作士人,从而忽视其家庭背景。该书第49页亦有相应分析。
[66]王谠:《唐语林》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4页。
[6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6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有关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的文章
唐代进士考试在每年春举行,各州郡的举子们大约在秋、冬季集于长安,准备来年的考试。此外,在《全唐诗》中还有许多节俗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风光、社会习俗和与之相关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2024-09-06
第四章人文素养第一节文学与儿童文学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骈体文最大特点在于,全文由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骈体文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2023-12-02
参考咨询服务在信息服务中起着连接文献信息和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应在其自动化基础上,拓宽咨询范围。其中,数据库的建设及规划是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建设内容。因此,广大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研究探讨适合本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采集、加工、提供的方式。......
2024-08-31
回顾20世纪的思想史,在众多思潮流派中,文化保守主义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流派。文化保守主义是反思现代性的国际文化现象,其代表人物提扬人文价值,批评现代化的负面,促进现代化的健康发展。20世纪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性”“现代性”与“民族性”“根源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同时并存、健康互动并可以整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奠定现代化之根源性的哲学基础。......
2023-07-25
第五节现代社会科学与传统的人文维度显然,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热,是在中国现代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有了相对区分的条件下兴起的。因而,再以一种简单一元论的观点看待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并由此或者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或者无限抬高传统文化的作用,都是不成立的。不少人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属于“后传统”的社会,来自于传统的经验不再有什么作用。......
2024-10-29
持不同见解者将体育活动同德育、智育和政治、生产对立起来,加以批评、反对。外来体育活动泼寒胡戏不符合中国的政治观念、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不断受到抨击而最终取缔。体育活动还用以判断和黜陟相关人员。本文对唐代的体育活动同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揭示当时体育活动的政治倾向,以及人们对待体育活动所持的政治标准和引申出的政治意义。这体现了政治目的。......
2024-07-03
第一节发生学背景发生学研究人类知识结构的生成,它不同于起源学,后者研究事件在历史中的出现。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的心理发生是皮亚杰研究的重心。而从发生学来研究启蒙现代性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启蒙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之关系还尚未真正展开。启蒙现代性话语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领域一直延续至今,而带有自己独特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同启蒙现代性的整体观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2023-11-30
第一节谱系学及其对现代主义启蒙的价值分析谱系学是一种寻根溯源的知识考古学性质的学科或方法,它源自于尼采对道德的溯源式批判,最早由尼采在其《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出。但尼采并未明确地给谱系学下一个定义,倒是20世纪的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说明和界定。其次,尼采对道德的谱系学分析对历史上形成的“负罪”、“良心谴责”等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分析与批判。......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