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学前教育管理学》结果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学前教育管理学》结果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三)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另外,幼儿园的日常规则、一般行为标准也是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师幼关系,能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温暖、宽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还有利于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要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保护者、管理者,还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当然,教师要想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就应该承认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处于迅速发展期的、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

第二,尊重、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所做出的决定。而关爱幼儿就是要用自己的心去包容、关怀每一个幼儿,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三,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所谓新型的师幼关系就是和谐、民主、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而对话的师幼关系应具有民主性、语言性、开放性、创生性等特征。

(二)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能够与同伴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并在情感上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我们得知:幼儿与客体的交流较多,而与主体(如教师、父母、同伴等)的交流却不多,这就制约了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而幼儿的同伴关系只有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才能建立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第二,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幼儿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

(三)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真诚合作、互相尊重,可为幼儿建立友好同伴关系树立榜样。同时,教师之间友好、和谐的气氛,也为幼儿建立了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反之,如果教师之间漠不关心、人情冷淡,那么教师再怎么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时,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要做到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行为规范,从而使学前儿童从中耳濡目染,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

另外,幼儿园的日常规则、一般行为标准也是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日常规则主要是指幼儿园日常活动与教学中幼儿经常要遵守的规定,如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听讲,使用玩具时要分享、谦让,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道谢等等。一般行为标准是指幼儿进行哪种行为会受到同伴的接受、老师的肯定,如在幼儿最初来到幼儿园时,教师就明确向幼儿提出这样的要求,即关心、帮助别人,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也会高兴等等。这些规则和标准在教育活动中应当作为一种前提输送给幼儿,从一开始就要非常明确,并要一贯地执行下去,使幼儿在真实、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得到体验和运用。

总之,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才能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并获得最佳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只有把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