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教育管理学意义与作用

学前教育管理学意义与作用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着手建设中国人民自己的幼儿教育。(三)探索学前教育管理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有了重大发展,学前教育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使之系统化、概念化、上升为理论形态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一)适应我国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幼教机构出现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幼儿教育发展也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着手建设中国人民自己的幼儿教育。伴随着国家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幼儿教育政策逐步确立,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管理也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针,即“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首次将学前教育专列一章,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十条意见,自此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如日中天,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托幼机构,幼教的规模、受益范围在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0万所,学前教育入园儿童1937.95万人,在园儿童4600.1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12]

学前教育管理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进行办园体制与园所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多样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这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幼教管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索规律,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改革幼儿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被确定为战略重点。基于此,科教兴国成为我国基本国策。1998年12月,教育部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出了“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确立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是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问题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还涉及教育结构和体制以及深层次的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要搞好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幼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就要认真研究影响幼教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各方面工作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要通过科学管理,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探索学前教育管理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有了重大发展,学前教育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使之系统化、概念化、上升为理论形态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认真学习、研究、探索提高办园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客观规律;要以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实践为出发点和中心,深入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国外有关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和消化,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的实际,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

(四)提高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兴办托幼机构,师资、设施与经费是重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人们常说:“一位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园所的管理者、领导者才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师。当前,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教师或教学骨干正在走向园所的管理和领导岗位。对于他们来说,更要注重通过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管理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特点,了解掌握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园所管理的内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也要求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托幼机构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只有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和园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才能科学有序地进行,国家和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职能才能得到发挥,从而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和管理效益,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