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

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

【摘要】: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通常认为是二战至今,被称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时期”或“系统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管理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果,如系统论、信息论等研究管理问题,注重将数理逻辑和运筹学等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中。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组织中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通常认为是二战至今,被称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时期”或“系统管理理论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研究者纷纷著书立说,管理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形成了学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1961年,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出版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书,对此予以形象的描述。这一时期,管理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果,如系统论信息论等研究管理问题,注重将数理逻辑和运筹学等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中。这一时期主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有: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管理学派、Z理论、管理文化研究等。

(一)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也叫系统学派,主张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问题,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网络。他们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分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系统理论学派主张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管理的职能,主张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时,这一理论学派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二)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没有什么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该学派以发展的观点来考察问题,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德沃德、美国的卢桑斯。

美国学者卢桑斯(Fred 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中,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技术和方法则是因变量。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即权变关系。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等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的各变量与外部环境的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没有最完美的管理方法,只有最适合的管理方法,这一理论启示我们不能搞“拿来主义”,而应在管理实践中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

(三)决策管理学派

决策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组织中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订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做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管理者首先必须调查所有有关组织发展的各种资料;据此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拟订可能的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对方案做比较抉择,确定最优方案;最终付诸实施并组织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四)Z理论

Z理论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威廉·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了长期的比较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也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把美国的管理方式称为A型管理方式。

大内认为,管理当局与职工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要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创造性地而不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提倡和衷共济、共渡难关。人非绝对好,又非绝对坏;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非人性的一面。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应着重奖励,有时需强调惩罚,要强制与民主并行,物质与精神结合,即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实施管理。

(五)管理文化研究

20世纪后期,管理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发现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组织中运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开始把管理和政治、经济、教育、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一书中提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他主张把管理活动视为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管理,对管理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认为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手段,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

将管理理论从技术、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创举,管理文化研究是在更高层次上,将古典理论与行为科学两种学说统一起来,将管理置于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深层次透视。它不仅研究一般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科学,而且注重将管理诸因素纳入文化系统,考察其特殊性,即个性区别。从实践层面看,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社会组织的运行,把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它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给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带来生机和活力。

从上文的简要介绍可见,管理理论随着人们对管理现象认识的深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趋于完善,并对管理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下面将通过一个表格对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要点加以比较(表1-1),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间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表1-1 管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