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幼儿教育的兴起与演进

中国幼儿教育的兴起与演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确立了面向工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针,明确了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不同,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不是工业化催生的自然产物,而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舶来品。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产生了质疑,于是有识之士纷纷引进西学,期望通过“西学东渐”实现自救。清政府也期望通过建立一套新式教育体系培养人才、挽救国家。1903年,湖北幼稚园——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幼稚园,正是在倡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出现的。同一时期,在湖北、湖南、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陆续涌现出一批蒙养院。伴随着蒙养院的发展,学前教育管理作为一种专门的管理实践活动产生了。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国家逐步明确了设置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的宗旨和相关办法,并通过颁布法规,如“癸卯学制”“癸丑学制”“壬戌学制”等,最终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创办了较有影响的幼稚园,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等我国早一批儿童教育家不仅从理论上对幼儿教育的目的、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课程实验,他们的创举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们推动的平民教育运动为广大劳动人民子女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而这一时期乃至以后老解放区的幼儿教育,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为工农大众服务”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孩子”,尝试建立多种类型的保育机构,确立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目标和生活教育原则,为革命战争做出了贡献,也为新社会幼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囿于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截至1947年,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仅有1301所,班级数为3367个,在园幼儿总数为130213名。幼儿教育机构集中在沿海城市,主要为官僚子女和富裕家庭的儿童服务,并有少数慈善机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幼儿教育带有明显的外国化、贵族化、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真正获得大规模发展,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确立了面向工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针,明确了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在吸取老解放区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刚刚成立的中国注重向苏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及师资培养办法。然而,在最初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机械模仿的弊端,而对西方当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则视而不见,过分强调幼儿教育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曾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立了符合国情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针,即“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已从城市走向农村,并逐渐辐射到身处困境的弱势儿童,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需要。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