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某幼儿园小班做配班老师。这时,音乐响起,小芳老师精神抖擞面对面地站在了孩子的前面。这表明小班幼儿在认识空间方位时,不能从客体为中心的角度辨别空间方位,小班幼儿并不知道小芳老师的左边是他们的右边。......
2025-09-29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知觉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客体永久性”意识的基础上的,儿童最早的空间意识离不开感觉运动的协调,随着动作的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辨别和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如下:
(一)先理解上下,再理解前后,最后理解左右
幼儿对空间基本方位的认识和判断由易到难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这是由方位本身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上下方位是以“天地”为基准,是永恒不变的,即不会因为位置或者方向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幼儿比较容易辨认。而前后、左右方位具有方向性和相对性,会随着幼儿自身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某个物体本来在幼儿的前面,当幼儿转过身去,这个物体又会在幼儿的后面。相对于前后方位而言,幼儿对于左右方位的理解则更加困难,因为左右方位概念不仅包含着幼儿对自身左右方位的判定,还包括了幼儿对客体的左右方位概念的判定,即左右方位的相对性。皮亚杰和朱智贤都曾对幼儿左右方位概念的发展做过实验,虽然两位学者对于这种发展阶段的分析角度有所差别,但是他们都是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思维的局限性是幼儿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4]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幼儿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以后是理解左右概念的发展期。
(二)从以自身为参照到以客体为参照逐渐过渡
人们平时在判断空间方位时,实际上会采用两种参照系:一是以主体(自身)为参照,判断客体相对于主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另一种是以客体为参照,判断客体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中要经历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客体(其他的人或事物)为中心的定向过程。幼儿辨别空间方位,首先是从自身开始并以自身为坐标来辨别周围客体的方位,离开了自身这个中心点,幼儿就难以辨别方位。在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会的是辨别自己身体部位的方位,如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等。儿童对“自己身体模式”的认识是他按基本空间方向掌握语言辨别体系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儿童在最初阶段确定物体的空间关系时要直接触摸物体,儿童把“自己身体模式”转移到他要识别的客体上去。幼儿将不同方位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幼儿再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相对于自己的客体所处的方位。比如“小明在我后面,红红在我前面”,在这里幼儿判别的是客体的方位,但它是以幼儿自身为出发点,确定的是自身与客体的位置关系。因此,这种差别实质上仍属于以自身为中心的位置定向。
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是从客体出发,以空间中的某一客体为参照物,确定其他目标客体与之形成的位置关系。如桌子的前面是黑板,桌子的后面是椅子。但由于幼儿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状态,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这种客体中心定向能力(尤其是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在学前期是很不完善的。比如儿童逐步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上下、前后的方位,但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概念较为困难。此外,儿童在获取和理解空间方位概念的过程中,伴随着由自我中心向客体中心的转化过程,儿童对空间方位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绝对性走向相对性的。儿童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事物之间看似绝对性的关系。但随着儿童能开始以客体为中心定向空间方位关系,儿童参照体系发生不断的变化,儿童会认识到空间方位关系是随参照物的改变而变化的,任何空间方位关系均是依据参照体系的建立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https://www.chuimin.cn)
(三)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当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去确定相对于自己的个体所处的空间方位时.一开始往往局限在离自身近的(比较狭窄的空间内)或者是面向自己的客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于空间位置的相对性、连续性的理解逐渐加强,较大的幼儿开始意识到并且辨别出离自身较远的上下、前后或者左右的空间方位。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区域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展的。3~4岁幼儿所理解的上下、前后和左右的区域十分有限。仅限于能直接感知的范围内,如自己身体的部位,离自己身体不太远且正对着自己身体的物体。物体必须是处在正对着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和左右的狭窄的空间范围之内。对于稍微有些偏离的物体,幼儿就不能正确地辨别其方位了。譬如,问一个3岁多的幼儿,位于其右前方30度至45度区域内的物体的位置时,幼儿往往会说:“它不在前面,是靠旁边一点的。”中班的幼儿在区分前后区域的面积上有所扩大,而且开始以自身为中心判定左右的空间方位。5岁幼儿区分前后、左右区域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辨别离自己身体比较远的偏离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物体的方位。幼儿辨别的空间方位,不仅是沿着某一方向距离的延长,而且是沿着某一方向区域的扩大,开始逐渐地将方位理解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到了大班,大多数幼儿对于上下、前后空间方位的区分是能够掌握的。例如,问一个5岁多的幼儿,位于其右后方45度左右区域内的物体的位置时,他就能比较准确地指出:“它在我的右后面。”
(四)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
庞丽娟等人在对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特点的研究中发现,除了3岁儿童理解图画空间表征和使用图画空间表征的能力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所有的任务中,无论是4岁还是5岁的幼儿,他们理解空间表征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能力的发展水平。他们分析认为,在儿童早期,儿童对现实空间关系的心理表征和空间表征符号之间似乎是一种单向连接的状态,他们能够理解已有的部分表征符号的含义,却无法提取和组织表征符号与他人进行空间信息的交流。这是因为在使用空间表征的任务中,儿童面对的不再是现有的表征符号,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寻找和选择合适的表征符号以完成任务,这无疑增大了任务的难度。[5]
相关文章
小芳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某幼儿园小班做配班老师。这时,音乐响起,小芳老师精神抖擞面对面地站在了孩子的前面。这表明小班幼儿在认识空间方位时,不能从客体为中心的角度辨别空间方位,小班幼儿并不知道小芳老师的左边是他们的右边。......
2025-09-29
图9-4图形的组合研究表明:幼儿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知与几何体的认知存在顺向迁移,而且大班幼儿的抽象思维在不断发展。活动评析在这个活动案例中,活动的目标定位考虑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主体性。......
2025-09-29
布卢姆认为,一个恰当的数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具有两个特征: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的而以前不能做的行为。(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分类结构是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从横向结构上进行区分的,这在广度上体现了目标体系的有序性。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从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按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行分类。......
2025-09-29
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小矮人上楼梯活动目标:1.能按照正确顺序唱数1~10,并能合着身体动作有节奏地唱数。活动过程一、讲述故事《小矮人上楼梯》,导入活动1.教师操作纸偶讲故事。按数取物是指幼儿依据数词取出相同数量的物体。......
2025-09-29
表5-1数字与数量配对表2.把握数字书写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良好书写习惯大班幼儿书写阿拉伯数字时应达到姿势正确、笔顺正确以及书写工整的要求,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这种活动时应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幼儿书写的水平,按下列顺序进行,即用数字表示数量—空手书写数字—在田字格上试写—在纸上练习书写。......
2025-09-29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架构下的具体化表现的阐述,表述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进行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数学认知领域提出以下年龄阶段目标。......
2025-09-29
作为影响儿童数概念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之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环境问题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区角活动的特点是支持幼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操作区角材料时经常会自主突破常规思维,创新活动内容和材料,这是幼儿通过假设、想象另谋活动途径和方式,赋予活动内容和材料以新的诠释,这也是幼儿下意识的变通。......
2025-09-29
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多鼓励幼儿用目测的方式进行比较,用重叠法和并放法进行验证。(二)量的守恒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的守恒的教学应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