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口述应用题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口述应用题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发展

【摘要】:(二)通过口述应用题进行加减运算口述应用题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有力工具。老师口述有场景的应用题,让幼儿亲自操作和表演,体会加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结构与口述应用题的结构一样,由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组成。在自编应用题之前,幼儿要先积累一定的口述应用题的经验。

(一)口头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口头运算包括两个阶段,动作水平加减和表象水平加减。通过生活实例或口述应用题等,幼儿可以借助动作和语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数运算

案 例

一共喝了多少杯水?(大班学习加法)[6]

活动分析

教师制订一个喝水表,准备好相应的水杯粘贴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实际喝水的情况,在制订的表上做统计(自己喝了1杯水就贴一个小水杯的图样),之后做加法运算。之后可以每两天做一次加法运算。

这就是按照幼儿生活中的场景,渗透数运算,让幼儿感知加法的运算意义,幼儿不断体验把两天合并起来,可以加深其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案 例

采购物品(大班减法运算)[7]

活动类型

区角活动。

活动准备

ATM机、面值1元的纸钱若干。

活动过程

让小朋友去ATM机取钱。(每个幼儿取到相应面值的钞票各一张)

1.买两样东西的话,一共花了多少钱?

2.若是用5张1元面值的钱买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多少钱?

3.拿10元去买东西,买了几种东西,花了多少钱?

活动分析

案例中,让幼儿先体会合起来一共多少是加法运算,随后采用数的分解形式,让幼儿明白本来有多少钱,买东西花掉了(去掉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这就是减法运算。让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里,体验加减运算,丰富其数运算的经验,不断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通过口述应用题进行加减运算

口述应用题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有力工具。在创设口述应用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实物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数运算的过程,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主题场景,如森林场景,开运动会,准备好猴子、老虎大象兔子等各种动物头饰若干。老师口述应用题,让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在老师的口述中进行展示。

(1)森林里要举行运动会了,这时候兔子一家人也来参加了,开始来了4位成员,后来又来了2位,请问兔子一家一共有多少位成员?

(2)老师口述有场景的应用题,让幼儿亲自操作和表演,体会加法运算。

……

小结:如上面这般,数量越来越多,变多就是“加法运算”,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起来,一共有多少?当幼儿累积加法经验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逆向体验减法的过程和结果,最终理解加减运算的内涵。

(三)自编应用题的教育

让幼儿自己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自编应用题,通过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自编应用题的结构与口述应用题的结构一样,由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组成。

(1)看图编应用题。开始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提供相应的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情境,然后把图片中的情境数量关系联系起来,编成应用题。

例如:老师拿来有动物或者花草的图片,一张图上开了2朵小花,另一张图片上又开了1朵,让幼儿试着看图编故事,让幼儿把图片上的内容描述出来并合并起来,看着图片的变化,感知数量关系。

(2)在活动中编应用题。如教师给了小明2个橘子,给了小宝1个橘子,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编应用题。

(3)实物编题。根据现实中实物的特点,编写应用题。

(4)根据数字符号,算式、数的分解,编应用题。

(5)改编。

(6)幼儿自由编写。

……

注意,在自编应用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自编应用题之前,幼儿要先积累一定的口述应用题的经验。在自编的阶段,幼儿已经知道了一共多少、还剩多少、比较多少等,理解了应用题的简单结构,2个数,1个问题,变多就是用“+”来表示,变少就用“-”来表示。幼儿的数运算是在情境中借助操作材料进行的,在理解了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