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

【摘要】:作为影响儿童数概念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之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环境问题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区角活动的特点是支持幼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操作区角材料时经常会自主突破常规思维,创新活动内容和材料,这是幼儿通过假设、想象另谋活动途径和方式,赋予活动内容和材料以新的诠释,这也是幼儿下意识的变通。

作为影响儿童数概念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之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环境问题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数学环境创设时应让幼儿感受数学美

数学与音乐美术一样具有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感知数学美,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从形象化入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比例美(美就是和谐,而和谐是由一定数量比例、数学规律设计组成的),按“环境分割”比例设计的长方形是最美丽的长方形,如画面、书本、邮票、照片等常见的物体是以此比例设计的。又比如几何美,在大自然和人造物体中具有许多由数学中的直线和曲线构成的美丽形状,如楼房是直线的、花是曲线的、贝壳是螺线形的、鸡蛋是卵线形的等。

艺术美具有形象和抽象之分。数学的抽象是对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抽象的形式更集中和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数学教育环境创设时应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便于幼儿理解数学知识。

(二)依托幼儿园公共空间引发幼儿自主感知、学习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关系密切,环境创设具有教育价值。对幼儿园数学教育而言,应充分借助幼儿一日生活的整个空间环境渗透数学,把幼儿获得数学学习的环境拓展到幼儿园所有的活动区域内,如操场、门厅、走廊、餐厅、走廊、盥洗室等,幼儿在这些空间活动时接触到大量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数学知识,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潜移默化地主动学习。

(三)利用区角活动空间合理投放材料激发幼儿有效的数思维

区角活动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索学习,感知、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充分利用区角活动空间,合理投放材料,为幼儿自由、主动、有效地学习数学提供条件。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

数学操作材料投放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关注材料和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教师在投放数学区角材料时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还要关注到活动内容和材料本身的系统性,即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性、层次性。因此数学材料的投放应有序而递进,有组织和系统性。比如教师投放的不同颜色的塑料瓶、不同粗细的塑料管和不同点数的花片,幼儿可自由挑选材料进行分类、对应、排序等数和量的操作,体现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区角活动目标往往体现的是教师根据一个学期目标或月目标制订的较长远和宽泛的目标,因此不要求幼儿在一次活动中达成。其二,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区角活动的特点是支持幼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操作区角材料时经常会自主突破常规思维,创新活动内容和材料,这是幼儿通过假设、想象另谋活动途径和方式,赋予活动内容和材料以新的诠释,这也是幼儿下意识的变通。因此数学操作材料投放应体现开放性,支持幼儿的各种“变通”。动态性指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适时调整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和学习。一般而言,越是低结构的材料,越能引发和支持幼儿持久的、个性化的、自主的探索和学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