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

【摘要】:在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时应考虑到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前后关联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了如下原则:

(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除了遵循以上原则,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还要关注以下特点:[6]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本身具有启蒙的特征,因而在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时也应该体现启蒙性,具体表现在进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过程中要求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操作、体验和感知数学教育的内容,从而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这一点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从学前儿童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前儿童熟悉的、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内容,让儿童感受到数学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

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探索、去自由操作和发现。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建构数学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目前很多幼儿园实施主题活动课程,其课程主题一般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主题活动过程强调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事物的数学关系和数学意义。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数学知识本身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征。在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时应考虑到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前后关联的特点。如在安排“分类”这一教学内容时,一般会从小班年龄段的一维特征分类,到中班的二维特征的逐渐分类,再到大班的同时满足两个特征的分类。

【案例分析】

蜂蜜蛋糕树(中班)[7]

活动设计意图

《蜂蜜蛋糕树》是一本绘本,其中蕴含的思想如下:“熊猫欢欢从家往外面走了5步的距离,埋下一坛蜂蜜。老鼠比斯吉看见了,就找了河马阿力一起去偷蜂蜜。可是它们怎么找都找不到那坛蜂蜜……”为了更适宜地传递给孩子正能量的情感指引,将原本小老鼠和河马“偷蜂蜜”调整为“为了早些吃到蜂蜜蛋糕,小老鼠和河马悄悄地帮助熊猫欢欢浇水施肥,可是同样走了5步,怎么也找不到蜂蜜罐”的故事情节,结合绘本中可爱的动物形象、柔和的色彩,使得故事更温馨感人,体现朋友间分享的美好情感。

“同样走5步,为什么找不到蜂蜜罐呢?”这个问题情境蕴含了“等量不等长”的数学元素,渗透着“自然测量”的概念。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后期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培养幼儿对测量的探究和兴趣。符合幼儿的认知需求,并与生活紧密相关。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尝试发现等量不等长的现象,积累有关距离比较的测量经验。

2.大胆表述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感受自然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小老鼠、熊猫、大河马的头饰、脚印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既好听又好玩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蜂蜜蛋糕树》。欢欢想起家中有一坛蜂蜜,心想:要是我埋下这坛蜂蜜,撒上面粉和糖,然后长出一棵蜂蜜蛋糕树就好了,因为我的朋友们最爱吃蜂蜜蛋糕。

二、理解走“5步”路的由来

师:第二天欢欢就从家门口出发,走了1步、2步、3步、4步、5步,就在这个地方挖了个大洞,将蜂蜜罐埋下。

关键提问:

1.欢欢走了5步埋下了蜂蜜罐,那么什么叫作“5步”呢?

2.我们应该怎么看?“5步”是指5个脚印吗?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先走1步。什么叫“1步”?当一只脚跨出后,另一只脚跟上来,刚才这段距离,跨1步的空档处是“1步”。

小结:原来看脚步数是不能光看脚印数的。两个脚印之间的空档处才算“1步”。

三、尝试亲身试验,探索“等量不等长”

师:每天欢欢从家门口出发,走5步路去给蜂蜜罐浇水、松土、施肥。小老鼠为了想早日吃到香喷喷的蜂蜜蛋糕,它也悄悄地帮助熊猫浇水、松土、施肥,可是过了很久,也不见长出蜂蜜蛋糕树来。小老鼠想看个究竟,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蜂蜜罐?于是就学着欢欢走了5步路去挖洞一看究竟。

关键提问:

1.那么多的脚印,我们看一看,小老鼠走的步数对不对呢?

2.小老鼠按照熊猫的脚步数走了5步后,开始挖蜂蜜罐,可是挖了很久也没有挖到。这是怎么回事?

师:于是它邀请了力大无比的大河马来帮忙,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大河马走了几步?

关键提问:

1.河马走了几步?

2.河马成功了吗?为什么?

过渡:我们一起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小动物来找原因。我来扮演大河马,请一位朋友帮助大河马量一下每走一步留下的脚印。向前走一步,就在与我脚尖平的旁边留下脚印,再走一步又留下一个脚印,而且脚印都放在一边。看一看,同样走5步,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幼共同扮演角色,体验走步。)

小结:因为每个动物身高不一样,走出的步子大小也不一样,高个子的步子大,矮个子的步子小,所以它们走5步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四、故事圆满结尾

师:熊猫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决定带它们俩一起去看一下蜂蜜蛋糕树,三个朋友挖到了一颗大种子。这颗种子突然就开始发芽了,然后逐渐长大了,很快就长成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蜂蜜蛋糕,发出奶油的香味儿。熊猫欢欢爬到蜂蜜蛋糕树上,摘下美味的蜂蜜蛋糕和它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案例评析

首先,目标定位清晰,环节设计合理。绘本蕴含的数学元素比较显性,根据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制订了两条目标。根据这两条目标,通过一开始目测感知故事画面中熊猫的5步脚印,个体走步体会“1步”“5步”的概念,到人人扮演不同动物角色理解“不同动物走相同步子距离不同”的概念,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关键问题“等量不等长”上加以分解,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幼儿认知经验提升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多媒体精妙配合,帮助幼儿主动学习。绘本故事中动物们由于跨出的脚步大小不同,走了相同步数却产生不同的距离,无法找到那颗种下的蜂蜜蛋糕树种子,这是一个幼儿不易理解的问题。利用动态的多媒体能使幼儿清晰地看到“等量不等长”的现象,并了解脚步大小不同,行走的距离也不同的道理,避免孩子纠结于什么是“5步”路,重点放在“1步”的理解上,最终明白无法找到蜂蜜罐的原因。

最后,师幼互动积极,活动氛围融洽。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关注、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能适时地转变身份,采用角色扮演、及时小结、操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积极迁移经验,拓展人际经验,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分享使不同的幼儿能在活动中得到表现的机会,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积极良好,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