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体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体系

【摘要】:(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架构下的具体化表现的阐述,表述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进行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数学认知领域提出以下年龄阶段目标。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架构下的具体化表现的阐述,表述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进行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数学认知领域提出以下年龄阶段目标。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要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并尽量用行为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使教师能够在活动中根据目标的要求观察幼儿掌握目标的情况,判断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对活动做出诊断性评价,并为设计后续的数学教育活动做出相应的改进,提出更有针对性、更上层、更贴近幼儿实际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如“正式的数学活动:三角王国(小班)”的活动目标:

(1)在讨论、操作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

(2)对图形感兴趣,能积极投入活动中。

在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可以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目标,即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如培养儿童数学的能力;也可以从儿童角度提出发展目标,如学习5以内的数数;还可以从评价的角度提出评价目标,即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如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实物。

【案例分析】

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

活动目标

(1)对比长短活动感兴趣,乐于参加。(情感和态度目标)

(2)学习比较物体长短的正确方法,练习按物体长度差异排序。(技能目标)

(3)理解物体长短的相对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认知和能力目标)

中班数学活动“谁排在最前面”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认知和能力目标)

(2)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技能目标)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情感和态度目标)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每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都包括认知和能力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技能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并且与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相比要具体得多。在这些目标中,有些目标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达成,如感知7以内的数量等,但另一些目标如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而需要长期关注儿童这些方面的发展目标。[5]

【案例分析】

中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顺数与倒数”

原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

(2)学会顺数与倒数,学会顺接数、倒接数。

调整后的目标

(1)学习10以内顺数与倒数,学会10以内顺接数、倒接数。(技能目标)

(2)能感知倒数与顺数的规律。(认知和能力目标)

(3)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顺数、倒数的乐趣。(情感和态度目标)

调整后的三条目标相对于原来的目标,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便于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与检验。首先,这个例子也说明数学活动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分层和细化,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其次,数学活动目标在表述上要体现儿童的发展状态,注重目标表述的统一性,调整前的目标中有的条目是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有的条目又是用儿童的行为变化来表述,这是不恰当的。调整后的目标表述方式是统一的。

思考与练习

试拟定一个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中班数学活动“学习目测数数”或大班“学习5的组成与分解”的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