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愉悦教育:创造性使用低结构材料

愉悦教育:创造性使用低结构材料

【摘要】:孩子们在反复的探究测量中,发现递增等规律,积累了幼儿科学探究“均分”“倍数”等经验。

生活即教育,生活既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方式。当幼儿感到好奇时,想了解世界时,他们会提出问题、探究事物,并会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

我们追寻着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与幼儿一起观察天气,一起探究动植物的活动,一起探索壶的奥秘,一起建构平衡,一起发现科学现象带来的惊喜,努力让科学游戏生活化。

通过本章节的玩教具案例,我们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努力研究材料与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把“科学”与“欢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经常有“我看到了……”“我发现了……”“我还要试……”的新鲜体验,这正是材料支持幼儿学习的首要目标。

依托玩教具的制作,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

(1)生活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2)提高活动设计和材料的趣味性,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3)让每一种材料或教具揭示一定的科学现象。

(4)提供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科学技能的材料。

(5)提供适合幼儿进行探索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测。

1.生活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自然现象变化奇妙、生动有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多年来常见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天气现象,及民间的传统二十四节气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玩教具《四季节气》围绕着孩子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作为切入点,自制了“二十四节气”翻翻卡和“二十四节气”小日历,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奇与发现。他们记录着身边随着温度的变化感知自然与天气现象的认识特点,了解自然现象,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中天气的变化。中大班幼儿有了责任意识,愿意为集体服务,担当小小气象报告员;小班幼儿知道这样的天气自己应该穿什么。小日历既记录着孩子们对天气、节气的关注,又记录了孩子们三年经历的、有趣的成长印记。

2.提高活动设计和材料的趣味性,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孩子们对小蛇等软体动物很喜欢却又不敢触摸;神秘的恐龙对幼儿来说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们有目的性地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设计了本套《小蛇与恐龙》的益智玩具。我们选择软硬不同的材料进行对比、探究,“小蛇”选用色彩渐变的棉布和能够微弯的软管作为主体材料,是立体的、可随意活动变化的;“恐龙”选用易于雕刻、便于镶嵌的特有木板作为主体材料,设计制作成有创意、能动手、易操作、立体镶嵌式的恐龙拼摆玩具。幼儿在游戏中自发产生“测量”行为,分组操作并自由拼装组合,寻找排序的规律,进行测量记录,感受并体验测量带来的乐趣。孩子们在反复的探究测量中,发现递增等规律,积累了幼儿科学探究“均分”“倍数”等经验。

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层次、有递进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注重游戏学习的潜在性、内隐性、累积性。随着玩法的深入,孩子们发现骨骼是由短到长、由细到粗递增,同时也发现了骨骼之间的倍数关系,更了解到如何保护自己的骨骼。

3.让每一种材料或教具都能揭示一些科学现象

高铁速度之快成为孩子们认识交通工具的热议话题,于是我们特意邀请具有工程经验的人士参与,利用透明塑料管、衔接管、奶瓶、易拉罐等,研制了这款新型的玩教具《气动小列车》。孩子们在户外运动及劳动中发现的科学现象——力与压强的关系,更贴近于真实现状,更容易接受。他们想出不同的办法让小车动起来,采取用手打气、手摇抽气、脚踩产气、用屁股坐产生气等多种方式匹配相应的列车管道。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手部力量、脚部力量和臀部运动能力,促成全身运动发展;同时也思考了产生气动的现象和列车管道衔接问题的关键经验。

总之,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科学。《气动小列车》玩教具旨在培养幼儿四大观念认识:认知、合作、奉献和实践。我们努力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常识,同时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动脑动手制作。

4.提供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科学技能的材料

玩教具《小轮子爱生活》,从一系列有关“轮子”的探究活动中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幼儿是如何通过探究工具(玩教具)的特性和功能,经历技术设计过程的。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制作了14个关于轮子的科学操作游戏,全部由可自由拆卸组装的轮子、线绳和生活场景组成,所涉材料包括:不同型号的齿轮,动滑轮、定滑轮,可自由拆卸的链条,配有松紧扣以调节松紧度的自制传送带等。

在这里孩子们通过游戏探索,获得了轮子和绳子帮助升降、轮子和带子完成运送、大轮带小轮省力、齿轮改变运动方向四大类知识的经验和技能。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小小的轮子竟让生活变得如此便利!小风扇、多彩转椅、自行车、跑步机、安检仪、坦克、我是小小机械师、升旗手、直梯、晾衣竿、浇浇乐、吊车、纺车……幼儿在游戏中自行总结,老师们在观察中记录入册。

我们坚持以孩子的观察和思考推进《小轮子爱生活》的制作,让孩子成为它的设计师、制作者,让孩子的思维看得见,摸得着。

5.提供适合幼儿进行探索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测

我们使用矿泉水瓶制作的塑料三通,装入沙土、木珠、彩色铃铛、泥球、木球、铁球、玻璃球等,根据多与少、轻与重的调查实验和观测,制作出玩教具《创意平衡娃》。

探究问题来源于生活,“宝塔瓶娃——分分乐”,利用钻孔,幼儿通过分离操作,利用材质、大小、颜色不同的球,在反复探究中归纳出摇一摇、转一转、敲一敲、墩一墩、倒一倒等精细化操作的好办法,感知“筛眼儿”大小与小珠子能否通过的关系。

对材料多方位的认识,“三通瓶娃——站起来”,趴、坐、站的姿态转换,感知“平衡”状态;从选择用哪个重量的瓶子做承重“腿”和调整“双臂”里面小珠“跑”得远与近让它稳稳站立的过程中,体会“重心”和“杠杆力臂”的科学概念。反复实践操作证明,三通瓶娃腿里的小石子装到8格时,胳膊里的石子靠近瓶口的位置,瓶子就能站起来。而小铃铛娃娃轻,要装到12格才能站起来,但它胳膊里的小铃铛却可以跑远些。

尝试数量体积的操作,“创意瓶娃——建平衡”,经过分离的8颗大木珠、27颗小木珠和103颗小钢珠在瓶子里可装到一样高(同体积),若要瓶子还能保持平衡、稳稳地站起来,只有小钢珠在下面当腿才行。由此观测出,同样大小的物体、重量却不同的“比重”经验。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创设游戏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共同探讨和交流,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