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化实践的试验田。目前协商民主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法律规定的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听证会,且强调作用是“听取意见”。目前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最大问题是随意性较强、协商程序设计缺失。《办法》还明确了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种法定程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023-11-23
又是一年结尾,从今日排首位的商业习惯,应该结一下账。清人徐大椿诗云,“一生那(哪)有真闲日,百岁应多未了缘”,可见宜于结一下账的,任何人都不只一种。我这里想结的只是一种,执笔一年,写了些不三不四的,究竟得失如何。所谓得失,还要略加解释。先从反面下手,是不指稿酬的多少,原因之一是记不清;之二,记不清也好,如果记得清,而结,而看,而比,确知不如到街头去卖烤白薯,或不免于大灰其心吧?再说正面的,那就还得主观唯心论,就是限定自己的感受。这也有原因,很简单,不过是,有没有社会效益,不知道而已。
不管社会效益,只写自己感受,容易。但又不尽然,是因为多而杂,既要选择,又要认得清。只好不管难与易,试着来。得失,得排在前面,那就不避自我陶醉之嫌,先说得。搜索枯肠,也只能凑两种。一种是,遣了不少有闲的长日。我老了,不会下棋,不会跳舞,不愿意钓鱼,不愿意养鸟,不能登山玩水,不能进卡拉OK,等等,而旧的胡思乱想习惯不改,如果眼前没有纸笔,那就真会成为度日如年吧?是执笔,使可能长如四季的一天仍旧等于一昼夜,岂可不歌其功颂其德哉。另一种是,扪心自问,虽然所说不痛不痒,大多无益于国计民生,进德修业,却没有动笔前先看看四面八方,然后说非出自本心、估计有些人听了会高兴的。
得一点点,转而说失,那就多了。为了有较大的说服力,由旁观者清说起。是不远不近的以前,《读书》月刊送来一封本来可以不转给我的读者来信,因为信是写给编者的。信中说我的文章都是废话,毫无内容,不该刊用。以下并提出警告,说以后如果再登我的文章,他就把这几页撕下来寄还。我看了,当然要虚心反省。可是如何处理呢?一时真是进退两难。问编者,是不是间接通知我此后不再刊用,说不是,并且说,有些读者来信是表示愿意看的。这之后又曾刊用我的文章,我问是否照警告所说寄还,说未见。我推测,这是索性连《读书》也不买了。我当然很不好过。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如上面所说,胡思乱想的旧习不改,而又除涂涂抹抹以外毫无所能,也就只好仍旧写些不三不四的。唯一的补救之道是,与这封读者来信以特殊待遇,不只保存,而且经常置之案头,以期自己知所警惕。
再说一件,也是属于旁观者清的,可是牵涉的问题复杂得多。几乎快一年了,我看见电视中播《无极之路》,歌颂好官,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同歌颂包拯、海瑞一样,实际是表示,小民一直在无保障的苦难中挣扎,为了能活,万不得已,才寄希望于碰上个好官,得一点天外飞来的公道。心中有话,想说,可是笔跟不上新时代的开放精神,很费力才凑成一篇《月是异邦明》。写时用了一点魔术技巧,即不开门见山,而把主要的意思夹在唠唠叨叨的叙述里。这主要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小民寄希望于天道、仁政、清官、鬼神等都是乞怜,乞怜不是民主,非民主的人治不是法治;想生活有保障,要读点异邦的书,在均权、限权方面想想办法。这篇在今年《读书》九月号刊出以后,编者告诉我,有个江南的某先生来信,说文中的这点意思,用几十个字就够了。这批评是否包括连这点意思也很平常,用不着说之意,我不知道;但另一点是确定的,是行文未能简捷明快。记得我的师辈某先生曾说:“写文章能够短就好了,可惜自己没这个本事。”师且如此,况其徒乎!所以我很希望某先生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写几篇都不超过几十个字的文章,供惯于唠叨的人欣赏并学习。
简捷,没本事,做不到。明快呢?一言难尽。也许连小学生都知道,我们说话,有多种不许明的情况。《打渔杀家》,河上饮酒不许说“干”,义和团“仝拜”要改写“仝胜”,是一类。“月经”要改说“例假”,幽会要美言为“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是另一类。还有量最大的一类,是皇帝奸淫要说“幸”,断气完蛋要说“晏驾”。这最后一类还有个名堂,曰“为尊者讳”。这是刑不上大夫的更上一层楼,是只要拿到大权,就无往而不是。事实是权大而无限就必多不是,怎么办?两种办法:一种最高妙,是把臭的说成香的;另一种次高妙,是最上者一贯香,间或有臭味,是由其下的什么人放出来的。可是,如果小民嗅觉未失,分明觉得臭味是来自上方,怎么办?所以又须补充一种,曰不许说。两种,加补充一种,共三种,都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就为率尔操觚中的有些人带来麻烦,是言为心声,有时就此路不通。不通,如行路见“此巷不通行”的牌子,不往前走也就罢了,只是有关拿笔之事,就会碰到困难。一方面是理的,我一直认为,不为尊者讳,为社会,尤其为将来,有大好处,是,浅说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说为指明病情,才可以找出病源,根治。而一讳,好处就会成为殊少希望。另一方面是情的,即“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未免憋得慌。顾念这理和情,理论上,明快也许是上策吧?我惭愧,经常是走不明快的路,具体说是,虽然为尊者讳的三条妙法,并未信受奉行,却没有像王婆骂街那样干脆,走出柴门,指名道姓。引亚圣之语说明,是在“舍生而取义”与“不得罪于巨室”之间,我经常是避前趋后,所以也就不免于“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有关张中行全集(2)·负暄三话 横议集的文章
环保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化实践的试验田。目前协商民主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法律规定的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听证会,且强调作用是“听取意见”。目前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最大问题是随意性较强、协商程序设计缺失。《办法》还明确了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种法定程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023-11-23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狂欢与苦涩随着一曲悠长且又充满着向往与希望的口琴声响起,幕后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这嘹亮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京嘴子”的功夫果然天下无敌,可我却在这一妙趣横生的“贫嘴”中感受到了京城小民命运的苦涩和悲凉,以及他们在困窘和无奈的人生境遇中所表现出的抗争。凭借着语言的狂欢,他们可以纵横四海、荡平天下,虽然他们的身份常是卑微的,虽然这一切仅仅是停留在那一张嘴上。......
2024-01-21
(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3-12-01
因之,对于正在走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来说,捍卫民族国家的法律主权,谨防全球化名义下的新的法律殖民主义,确立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自主地位,防止和避免法律发展的边缘化趋势和依附性,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条件的自主性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23-11-28
[12]当然,利波维茨基并没有停留于对这种事态进行纯然地歌颂,他同样指出了时尚逻辑给现代民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尚的完美统治缓和了社会冲突,却深化了主体间的冲突;它给了个体更多自由,但也让生命愈发不安。这种充满悖论、看似矛盾的态度贯穿于利波维茨基的思想之中,也使得他的完美时尚理论内部充满矛盾和两面性特征。从客观方面来看,利波维茨基显然夸大了时尚与现代民主的冷漠之间的必然联系。......
2023-06-18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3-12-01
如今,西方民主主义者认为“有限权力”、“宪政”和“民主权利”为法治的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环境法治”,是指一国环境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的有机统一,即将环境保护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法治理念在环境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