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孙玉生先生在《佳木斯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发表一篇论文称《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的吕纬甫、魏连殳、子君三个知识分子为“圈子”式的人物形象。因此,鲁迅在小说中不断思索着如何去选择中西文化与人生道路,如何冲破中西文化交汇所形成的新的“圆圈”困境。......
2023-08-27
《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一篇滥竽充数的小说。小说要编造或改造,这篇似乎不是,所以是滥竽;《呐喊》是短篇小说集,这篇编入《呐喊》,所以是充数。文篇幅不大,名声不小,因为曾入中学语文课本,单说学生,数目就大得惊人。名声大会孕育独占性,而恰巧,我这篇小文的内容也是一件小事,题照用,有效颦之嫌,回避,有不实事求是之苦,不得已,用,前边加个“也说”的帽子。
且说这篇小文事虽小,却有个不很简单的来由。是随便翻阅某期刊,看某君谈自己写作经历的一篇文章,其中说到甘苦,少说甘,多说苦。苦有不少是心外的,其中之一是未必合主编大人的口味;幸而合了,不知何年何月能挤到版面上;又幸而挤上去,更苦于不知道稿酬标准从高还是从低,什么时候能够发出来。所以文章末尾说,必用,不敢求;如果已用,希望采用惩治某种罪犯的精神,稿酬也从重从快云云。
看到这里,正如不少同病的诸公,相怜之外,还不免于苦笑。笑属于苦,因为从重从快只是希望,实现则大不易。不想刚想到不易,思路竟来个三级跳,移到俞平伯先生。这自然也有来由,是前年(1990年)10月,俞先生作古之后,我写一篇悼念的文章,着重说俞先生一生过的是诗的生活,刊于《光明日报》。其后不很久,就有好心的读者送来1990年第4期《新文学史料》季刊,上有不少关于俞先生的文章。其中最长的一篇是《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我看了,感触最多。这里只说两种。其一不能算作小事,是我悼念俞先生,只看到他作《古槐书屋词》,许莹环夫人用大令《十三行》体的小楷为他誊录,住清华园或古槐书屋,居常与许夫人对坐,唱“良辰美景奈何天”“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没有看到老君堂老宅的被抄,夫妇同往息夫人故里的干校,因偷看《水经注》而受到批判,一再写检查而不能通过。这样说,我那篇拙作就有了相当严重的缺点,曰片面性。但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也就只好由它去。
其二是本篇想说的一件小事,总的说是因为多知道一些俞先生的生活情况而感到不安,或竟是惭愧。这要翻腾一些旧事。那是1947年7月,我在北京,帮助一个和尚朋友,编一种主要研究佛学的月刊《世间解》。当然要请俞先生支援写文章,记得是登老君堂之门去求。俞先生很慷慨,创刊号就给了一篇《今世如何需要佛法》,约四千字,是不久前在华北居士林的一篇讲演。大概是在排校过程中吧,收到俞先生一封信,问什么时候能给稿酬。这显然不合可以作为穷酸文人代表的王夷甫口不言钱的轨范,我很惊讶。惊讶还有讲道理的来由。这是一,自然是我的推想,俞先生是旧家底加新名位,不会没有钱用;二,一个惯于吟诵“看翠袖,对红裙,旧情疑假又疑真”的人,怎么会想到稿酬早晚的卑微小事呢?事实是想到了,一种顺流而下的推论自然是,过于看重阿堵物。对于俞先生,我不愿意有这样一个论断,可是一时又推不倒这样一个论断。于是一时就成为多时,是直到俞先生作了古,这个小疑团还在心里横着。幸而看到《新文学史料》中的一些史料,才恍然大悟,原来其时俞先生生活很困难,以至许夫人要不断变卖些东西,才勉强可以上安老,下怀幼。俞先生问稿酬,显然是想为许夫人分担一些困苦。悟到此,我又不免于感慨万千,只说两项值得说说的。一项是,破文人口不言钱之例,应该看作“风起又花残,空怜玉臂寒”的世俗化,那就同样有诗情诗意,可惜当时未能理解。另一项是,一半由于无权,一半由于没有在意,稿酬应该从重从快而没有从重从快。应该理解的没有理解,应该做的没有做,现在借助文字般若,想略申惭愧之情,而俞先生已不能听到,还有什么用呢!
有关张中行全集(2)·负暄三话 横议集的文章
[6]孙玉生先生在《佳木斯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发表一篇论文称《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的吕纬甫、魏连殳、子君三个知识分子为“圈子”式的人物形象。因此,鲁迅在小说中不断思索着如何去选择中西文化与人生道路,如何冲破中西文化交汇所形成的新的“圆圈”困境。......
2023-08-27
沿着鲁迅先生精神的足迹探寻[1](自序)夜晚,一片寂静笼罩着大地,芸芸众生在幻梦中停止了思想,而先生却点燃一支烟,于烟雾弥漫之中睁着他那双清醒的充满智慧的眼睛,举起他那支令旧世界战栗的“金不换”,开始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深邃的思考。这一直是鲁迅先生在我脑海中的形象。......
2023-07-2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见解独到,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这部小说史自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之后,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张爱玲、钱钟书等人的评价,也影响了对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历史定位的重新审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张爱玲专章的篇幅有鲁迅专章的将近一倍。我记得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学生,我说你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吗?当然,鲁迅的小说确实不是篇篇都好,《兔和猫》、《鸭的喜剧》能不能算小说都是问题。......
2024-01-10
鲁迅先生是我国真正的文学大师,他关心和爱护青年学生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我崇敬鲁迅先生,经常以他为榜样,把爱护学生作为校长的首要职责。领导部门或者领导人要做出处分学生的决定是极其容易的,但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其伤害甚至是终身的。......
2023-11-23
小说里讲的事情,自然颇多虚构的成分,但是具体到吕纬甫所讲的这件事情,应该说却是有着和作者的生活经历非常相似的事实依据的。在自编的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这本书里,将小说的叙述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比对,周作人给读者交代了故事本事的来龙去脉。......
2023-11-30
鲁迅曾遭遇“山寨版鲁迅”当前,山寨文化大行其道,山寨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早在82年前,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曾遭遇过山寨版的自己,他还专门就此登报声明以正视听。与鲁迅见面后,马萍痕才知道,当时与她在杭州孤山交谈的那个自称“鲁迅”的人,并非鲁迅本人,是一个假冒其名者。如六耳猕猴之于孙悟空、李鬼之于李逵一样,“山寨版鲁迅”之于鲁迅先生,无疑也是一个迷惑性的存在,其活动难免扰乱人们的视听,使人真假难辨。......
2024-05-18
他的看法与鲁迅真所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读鲁迅的小说一定不能走这样的路子。鲁迅曾经指出,古老的巫术在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长期留存,有着深广的影响,妨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并造成种种非现代的文化现象。鲁迅极而言之地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023-11-30
鲁迅先生的经典幽默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鲁迅先生曾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鲁迅先生用寥寥20字,便将钱玄同先偏激后保守刻画得惟妙惟肖。鲁迅先生对赵景深译作中的这两处错误,写了以上这首打油诗,善意地嘲讽、批评了这位翻译家治学上的不严谨。这些书信中,体现着鲁迅惯有的幽默,信尾问候语也很风趣。......
2024-0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