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中行全集·负暄三话:先后两闺秀

张中行全集·负暄三话:先后两闺秀

【摘要】:题目的两闺秀,指南宋胡惠斋和清朝曹贞秀。我将反问,如果黑体标题是“先后不才的两条汉子”,你还向下看吗?总之,她的浮世之名是闺秀书法家。像显然是写真型的,瓜子脸,细眉樱口,梳脑后髻,穿圆领宽大上衣。依理,有两种可能:一,印为黄刻,像非曹贞秀;二,像为曹贞秀,印非黄刻。白玉堂深,黄金印大,无此文君载后车。后另一行,署“墨琴女史曹贞秀”。携眷同往,不是因为得落实两地分居的政策,是出于自主,舍不得。

题目的两闺秀,指南宋胡惠斋和清朝曹贞秀。两个人相距六百年出头,何以竟拉扯到一起?凑理由,可以很多。有正大而疏远的,是两个人都是苏州才女,能诗、能书、能画;又都是世家出身,嫁个事业方面有大成就的。说这样的理由疏远,是因为造诣和身世相近或相同的,不殚烦而到文献库里去找,总可以找到上千上万对吧?所以请出这二位来帮助完成这巧搭题的文章,就还要有较为贴身的理由。这理由是不只一次的碰巧的遇合,先概括说,是翻阅一本杂志,看到一方题名“墨琴”的肖像印而联想到曹贞秀,由曹贞秀而联想到敝箧中存的她写的扇面,由扇面而联想到刘改之(过)作的《沁园春》词,由词,用不着费力就联想到胡惠斋,因为词是描述胡惠斋的一次出行并在雪堂题壁的。弯子绕了不少,但是我有兴致写。如果还要问理由,我想用新时代倡导的供治于人者专用的坦白之法,说只是因为她们既才而又女。或斥为不够正大吗?我将反问,如果黑体标题是“先后不才的两条汉子”,你还向下看吗?抬杠不好,还是少辩论,且写我请来的两位才女。

以时间为序,先介绍二位的身世。胡惠斋,姓确定,名不传,只知道自署惠斋居士。生卒年不详,可以推算个大概。她丈夫黄由,字子由,淳熙(1174—1189年)间进士第一,假定中进士为淳熙中年,三十岁上下,夫妻年岁差不多,则当生于高宗二十年左右,南宋建国才二十多年,其时李清照还在世。她是一个大官胡元功的女儿,嫁苏州人黄由,黄官至刑部尚书。她著有《惠斋居士诗》,今不传。周密《齐东野语》曾提到她,说她“善书札”“于琴弈写竹等艺尤精”“时人比之李易安”,可见就在当时也是稀有的。再说曹贞秀,字墨琴,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如果曹雪芹真死于壬午除夕,她生时这位作红楼之梦的高人仍在世。她的卒年不详,但必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后,总是可以列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一群了。她父亲曹锐是安徽休宁人,做过小官,能画,长期住苏州,也许她就生在苏州吧?嫁苏州名士王芑孙,是续弦。王一字:念丰,三号:惕甫、铁夫和楞伽山人,功名不高,只是举人,官更小,只是管县学的教谕。可是名气很大,因为人不世俗,诗好,著作多。所著有《渊雅堂全集》,我没翻过;当年一阵迷金石,看过他辑的《碑版广例》。曹贞秀有诗集《写韵轩小稿》,也收在《渊雅堂全集》里。她善画梅花,我没见过。大名是书法,张问陶《船山诗草》说她“工楷法”,记得什么书还说她有楷书刻石行世。总之,她的浮世之名是闺秀书法家。

以下说碰巧,由“靡不有初”起。是前不久,翻阅苏州秦公惠赠的1993年第3期《苏州杂志》,第74页有《黄瀛叔的肖像印》一篇短文,附肖像印的影印三件,其中第一件椭圆,偏左刻个妇女半身像,偏右刻阳文细笔篆书“墨琴”两个字。像显然是写真型的,瓜子脸,细眉樱口,梳脑后髻,穿圆领宽大上衣。用当时的眼看,静而秀,是值得用《浣溪沙》一类小词咏叹的。难道曹贞秀的风姿就是这样?看解说的文字,果然说是曹贞秀。再往下看,疑窦来了,印的刻者黄瀛叔,名增泰,又号叔子,吴江人,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的,比曹贞秀小五十八岁,而这印又有边款,是“墨琴淑妹小影 叔子作”,生年靠后将近一花甲,即使还赶得上刻,怎么能称为妹呢?依理,有两种可能:一,印为黄刻,像非曹贞秀;二,像为曹贞秀,印非黄刻(另一叔子所刻)。哪一种可能更为可能呢?不知道。不过不管理而照顾感情,我是希望这静而秀的小影就是曹贞秀的。

置感情于上位,是因为想到她写的那个扇面。这一件是六十年代初,有兴致搜罗闺秀小楷时候买的,玩书画的所“真、精、新”,所以不惜大破费,花了五元。谢上天,其后几年,红卫英雄没有光顾,所以至今还能看到。所见是这样。买时已装裱为册页。纸是白色洒金笺,用《十三行》式秀劲的恭楷写,不算下款,计三十行,单数行八个字,双数行两个字。共一百五十个字,照抄如下(原无标点):

宋黄子由尚书帅蜀,夫人胡氏偕行,过黄州雪堂,因书《赤壁赋》于壁间。刘改之题《沁园春》词曰:按辔徐驱,儿童聚观,神仙画图。正芹塘雨过,泥香路软,金莲自上,小小篮舆。傍柳题诗,穿花觅句,摘艳攀条得自如。经行处,有苍松夹道,不用传呼,清泉怪石盘纡,信风景江淮各异殊。想东坡赋就,纱笼素壁,西山句好,帘卷晴珠。白玉堂深,黄金印大,无此文君载后车。挥毫处,看淋漓雪壁,真草行书

后另一行,署“墨琴女史曹贞秀”。铃印记三:一在右上方,长方形,阳文篆书“曹娥”;二在左下方,皆方形,上为阴文篆书“贞秀印”,下为阳文篆书“墨琴”。行,字数,印记,都布置得恰好匀称,可见下笔前是细心算计过的。题款只有下而没有上,也许成名之后,如沈三白,借此以略补充生计吗?

若然,则其境况就在胡惠斋之下了。这也难怪,旧时代妻以夫贵,胡的夫是状元,曹的只是个举人而已。那就从时风,面向阔绰的。黄由帅蜀是做四川安抚使,边疆大吏,且有兵权。携眷同往,不是因为得落实两地分居的政策,是出于自主,舍不得。这样,由临安出发,男男女女,奴奴婢婢,溯江而上,古今同理,到处迎送,口吃腿游,其春风得意就可以想见了。扇面上写的“过黄州雪堂”只是游的一例,借刘改之的好事,填了一首词而流传下来。这件韵事,唐圭璋《宋词纪事》说是最早见于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共十卷)卷一,是这样记的:“黄尚书由帅蜀,中阁乃胡给事晋臣之女,过雪堂,行书《赤壁赋》于壁间。改之从后题一阕,其词云……(下引词与扇面上所书有小异:自上作自拆,摘艳作嗅蕊,雪壁作醉墨。)后黄知为刘所作,厚有馈贶。”所记事一,如果有成人之美之德,评论就可以一分为三,说一,过黄州,特别到雪堂(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所建)看看,并用苏的作品《赤壁赋》题壁,而不到商场去看看有没有高级化妆品,新式连衣裙,可谓雅人深致;二,刘改之也不俗,欣赏才女以及才女所书之字,可谓名下无虚士;三,黄由也值得表扬,其时没有知识分子政策,他却尊重知识分子,一首词,百八十个字,并未向他投稿,他却给了高稿酬。

到此,闲话说了不少,其实我的心之所注,还是碰巧聚于一个冷金扇面上的两位才女。才女,男本位,也许“此曲只应天上有”吧?那就能够亲近一下所遗也好,可惜是也大不易。前一位,题壁的字,想是早已化为云烟了。后一位呢,肖像疑信参半,所能见也只是一纸手书。过去的总是过去了,可是有时又不甘于过去,于是就不免于常常兴起“前不见古人”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