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全球,已有许多国家为了应对由来已久的低生育率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鼓励生育政策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即使我国实行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大可不必担心生育率反弹,更不用说回复至更替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便陆续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其经济扶持力度也大于东亚国家。......
2023-07-30
“全面二孩”意味着无论夫妻双方是否是独生子女,都可以合法生育两个孩子,相比于此前的试点和微调等“松动”,这一真正意义上的放开二孩政策,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调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数量及生育率的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育有独生子女的已婚育龄妇女的规模大小、目标人群生育第二个孩子意愿的高低、政策放开后目标人群的二孩生育间隔分布、目标人群的年龄结构。[14]从目前已有的数据上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实施,我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即平均每个妇女只生了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在“双独”和“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各个地方的反响都不够热烈,民众性响应度较低,提出生育申请的家庭数量远未达到预期值。
在生育行为上,至少两代人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之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生育决策的选择更加慎重,而不再是传统观念中单纯追求多子多福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投入不断增大极大地抑制了人们的生育行为。并且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多数家庭培养高质量孩子对于生育更多孩子的替代作用也影响着家庭最终的生育决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放“全面二孩”的意义自然就非比寻常。
我国当前社会大部分民众在生育行为的选择与生育决策的制定上已经开始了“自我计划”,并且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从“要我计划”到“我要计划”的生育观念与生育文化转型时期。在价值层面上,“全面二孩”政策回应了一部分民众合法生育两个子女的愿望,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尊重,保障了这一群体生育二孩的权利。从现实出发,“全面二孩”政策的调整为释放更大的生育潜力提供了条件,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相适应,因而,此次政策调整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为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自然而然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关注的焦点和行动的要点。总的来看,计划生育部门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引导民众正视二孩问题。减轻全社会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和提高妇女地位,积极推动调整完善生育产假、哺乳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同时要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综合考虑就业双方的利益诉求,合理制定政策标准。否则,可能会加重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性别歧视,削弱女性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政策。一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立足失独家庭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对失独家庭给予更多关爱,切实解决失独家庭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曾经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父母,兑现相关待遇,在就业、就医、养老和救济救助等方面给予优待。同时,给予二孩家庭一定程度上的税费减免,增强政策的激励效用,积极引导更多的民众响应“全面二孩”政策。
最后,应该努力搞好生育二孩的公共服务供给。及时启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改、宣传和解释工作,有效化解“全面二孩”政策的法律困境与难题。全面总结“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与好经验,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以及犹豫要不要生等问题。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引入社会力量,着力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妇女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逐步将托儿和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面对当前学前资源相对短缺、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的现实,做好学前教育的提前布局和相关准备,切实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确保“全面二孩”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比如通过立法强调男性育儿责任和文化,性别平等立法应该规定男性可以请陪产假,男女都可以休育儿假,制度的设计应该鼓励男女两性平均分摊养育子女的责任。比如,台湾地区《育婴津贴办法》中规定男性女性可各自领取最长六个月的津贴,从而鼓励男性分摊育儿的责任,同时可以排除女性的就业障碍,以减少职场普遍出现的怀孕歧视,缓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双重负担的困境。瑞典规定如果男性不休育儿假,其假期不可以转给配偶,甚至考虑给休满育儿假的男性给予额外的津贴奖励,以鼓励男性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并且,产假和育儿假中的工资(或津贴)不应由企业负担,而应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超过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应当有建立托幼设施的法律义务,而政府有义务给予经济补偿和奖励。同时也要考虑是否能够提供给育儿家庭更多元、更细致的选择,包括推行家政工培训及管理制度、建立公共的社区照顾体系等。
【注释】
[1]北京市人口计生委,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惠民政策座谈会交流材料,加强计划生育优先优惠力度,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2009。
[2]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口计生委,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惠民政策座谈会交流材料,积极协调主动介入,促进林改政策向计生家庭倾斜,2009。
[3]青海省人口计生委,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惠民政策座谈会交流材料,主动争取相关惠民政策,积极构建利益导向机制,2009.
[4]河北省人口计生委.立足省情,完善人口计生公共财政投入保障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C],2012(9).
[5]高俊文.提高计生家庭发展能力的思考[R].中国人口报,2012.
[6]“二孩”成女性就业新障碍遭8成招聘企业婉拒[N].武汉晨报,2016-1-18.
[7]叶文振:消除“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N].福建日报,2014-6-30.
[8]王红茹.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J].中国经济周刊,2015.
[9]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Prime Minister's Office,Singapore.2012.Issue Paper.Our Population Our Future,http://population.sg/introduction.
[10]汤君梦.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J].人口研究,2013(6).
[11]扫描多国鼓励生育政策[N].共产党员,2013:60.
[12]吴帆,林川.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学报,2013(6).
[13]刘爽、卫银霞、任慧.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J].人口研究,2012(1).
[14]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
环视全球,已有许多国家为了应对由来已久的低生育率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鼓励生育政策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即使我国实行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大可不必担心生育率反弹,更不用说回复至更替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便陆续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其经济扶持力度也大于东亚国家。......
2023-07-30
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之间形成导向冲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多年宣传倡导的这些观念在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动摇,从而使得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地位受到削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社会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齐抓共管,各方配合是其工作性质的必然要求。可能出现一方面当事人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受到处罚,但在另一部门中却得到较大实惠的尴尬局面。......
2023-07-30
二是惠农政策给群众带来的收益。这些政策大都是直接或间接按人口实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基本没有与计划生育政策挂钩,存在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不同向的现象。[4]详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2月。[7]详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2023-07-30
虽然,当前贫困地区的计生利导政策与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势仍旧十分严峻。二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部分规定太过笼统模糊,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对计划生育家庭和贫困户的奖励优待多是原则性和象征性的规定。[21]三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其他社会保障措施之间存在重叠和不兼容问......
2023-07-30
因此,以重点扶持贫困家庭的各种国家普惠制度和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因此,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消除负面影响上。同时要高度重视超低生育水平的不良后果,在保证生育水平不大幅反弹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育水平不再下降。......
2023-07-30
自2010年2月湖北省将赤壁市等13个县(市、区)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相衔接的试点县(市、区),赤壁市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23-07-30
目前虽然建立了“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但是作为一项政策,在设计上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首先,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规定。......
2023-07-30
随着社会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计生与扶贫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加重要。其实各种不同的计生扶贫衔接模式都逃不开两种最基本扶助方式,即“输血”型计生扶贫与“造血”型计生扶贫。造血型计生扶贫是增加生活知识和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深层次计生扶贫。而单纯依靠“造血”型计生扶贫,则脱离了贫困计生家庭当前需解决的紧迫现状,在当前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不可能全力以赴到未来的发展能力上。......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