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生利益政策衔接研究成果

湖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生利益政策衔接研究成果

【摘要】:尽管如此,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强的、利益关系敏感的、涉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社会举措,理论上的研究和指导还是必要的。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各国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便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模式。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就很有必要。国内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现代福利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战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屡见弊端、矛盾层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如何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了众多国家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改革的实践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研究的活跃,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政治因素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经常使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大程度上,西方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即理论上的研究和争论并没有向其他学科那样直接地引起改革上的重大进展。尽管如此,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强的、利益关系敏感的、涉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社会举措,理论上的研究和指导还是必要的。英国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早期的养老保险理论。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各国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便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模式。

Feldstein(1974),Bodie和Merton(1993)先后对现收现付制进行了研究,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指出不同的制度下养老金领取者个人所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Auerbach和Kotlikoff(1987)运用一个75年生命周期的一般均衡模型对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养老金的私有化改革将增加长期经济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增加劳动供给和提高人们的净福利,这一模型后来不断发展,同时广泛应用于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储蓄以及经济增长极福利的长期影响。Palacios和Sluchynsky(2006)对全球的养老保险经验分析认为,各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成本大相径庭,不同国家应该从本国国情考虑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社会保险的发展滞后于城镇的现象几乎是普遍的。

中国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因而在养老保险理论研究上也都是就城市、农村分别进行。相对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理论研究极度缺乏和不完善。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中国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养老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就很有必要。国内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持有不同的观点。杨翠迎和张晖等(1997)分析了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郑功成(2003)认为,不能以政府对农村居民没有承诺为借口来拒绝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过分强调财力不足来规避对农村居民养老的责任,农村需要社会保障,政府负有主导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李洪心(2005)对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他利用一个以人口增长作为外生变量的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结论表明应当改革现收现付养老金支付方式,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副作用,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