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对现实人的需求及人学展望

马克思对现实人的需求及人学展望

【摘要】: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需要的考察,是从“现实的人”的三重属性展开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类特性出发,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9],换句话说,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先决条件。概而观之,只有在社会活动中,个人才能成为“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交往活动。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需要的考察,是从“现实的人”的三重属性展开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类特性出发,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

首先,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具有自然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9],换句话说,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存在物”[10],需要外在对象来满足自身的生理性需要,人通过实践活动获取一定的外界物,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人要依赖于自然界生活,并受自然界的制约。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具有生物性需要,即满足吃、穿、性行为的需要等,这种需要就是人的自然需要:它和动物的需要是相同的。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1],不会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有限资源。人的自然力、生命力、创造力使人能够超越动物,人可以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够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资源。

其次,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具有社会需要。为了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人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的本质只有对处于社会中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需要的源头就来自人的生物性需要,正是为了满足生物性需要,人才逐渐变成了社会的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也变成了社会行为,基于身体自然的能力也变成了一种能够进行社会活动和生活的能力。概而观之,只有在社会活动中,个人才能成为“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交往活动。一方面,人的社会交往促进了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人类语言,而人类语言又使得人从简单的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使人彻底与动物分离开来。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得以满足并且不断丰富。在人类社会初期,低水平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必须联合起来,逐渐出现了部落、民族、国家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也随之变化,有了政治诉求、精神向往等社会需要。人的社会需要又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日益丰富并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联系。

最后,人的类特性决定了人的精神需要。人是类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3]动物的活动是由它们的生理构造和本能决定的,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当作自己的对象予以关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4]。也就是说,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使人在社会交往和生产中对自身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达到真理性认识,并能够按照人的需要去改造客观世界。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使人为了满足美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通过认识、扬弃、确证自身,从而实现自身的类的需要即人的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