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35年远景目标:构建符合人类需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35年远景目标:构建符合人类需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要】:2035年远景目标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引擘画的远景规划,因此也必然符合人的需要的基本特点。总之,2035年远景目标针对外界客观环境这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决定性因素作出部署,顺应了人的需要的客观性。

人的需要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发展特性以及能动性是人之需要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几大基本特征。2035年远景目标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引擘画的远景规划,因此也必然符合人的需要的基本特点。

2035年远景目标顺应了人的需要的客观性。人的需要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互动中产生的,外界环境决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现实社会生活中包含的各个领域及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科学设定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此外,党中央在设定2035年远景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复杂变化下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的态势,并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设定具体的目标值,而是从宏观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准航向,把握发展全局,给出一般性的实践原则,“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2]。在“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中再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在展望各领域的未来发展时,党中央对于各个领域发展的差异有清醒的认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各个领域的不同发展实际,对各领域、各层次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总之,2035年远景目标针对外界客观环境这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决定性因素作出部署,顺应了人的需要的客观性。

2035年远景目标顺应了人的需要的普遍性、发展性。与动物的需要相比,人的需要更加普遍,范围更加宽广,超出了个体生存的范围。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具有了更加充分的现实条件,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就不断地涌现出来,且原有需要也在不断拓展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身需要体系的边界普遍得到延伸,从单纯的生存需要延伸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希望占有、使用更多物质资料,以求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享受,使自身素质得到提升。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还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这样的发展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产生了矛盾,各领域所供给的社会产品的质量与人们的预期有一定差距。2035年远景目标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着眼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总目标[3],并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要“大幅跃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基本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显著增强”,等等。即到2035年,各个领域较现在都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以尽可能满足人民处于增长之中的社会生活需要。

2035年远景目标顺应了人的需要的能动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由实践活动产生的需要也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在由人的生物特性决定的、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之外,人们还会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创造新的需要。因此,在以社会发展客观情况为基础的同时,2035年远景目标还充分引导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自觉创造有意识且有目的、不再单纯以维持肉体生存为目的的那部分需要。例如,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强调通过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信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满足人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诉求;在科教文卫体等领域,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集中全民的智慧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人民进行发明创造的需要;在环境生态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群众对于美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等等。在解决生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这些人作为人所独有的、能动的、以享受和发展为目的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使得人的需要从整体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满足,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