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远景目标是党中央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制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的需要是这一战略目标的价值旨归。2035年远景目标直接就人民生活的改善定下了总体目标要求,即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经过奋斗,全国人民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的持续耕耘也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党中央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多元性和发展性,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规划。......
2023-07-30
之所以在“现代化”前面,定以中国式,这就表明,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以“特色”论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拒之门外,而是在扬弃其二重性的前提下,确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此,首先必须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时空场域。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萌芽、发生、发展,直至占据统治地位,使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时代。这一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曾概括了它的三大变化,即如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7]。对于这种历史现象,马克思 曾对此作了辩证的批判和分析:一方面马克思尖锐批判资本的罪恶,马克思将资本揭露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浸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最大罪恶,即“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8]。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他们还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0]另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列宁也看到了这一点。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11]这就明确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二重性。这对于我们这样直至1949年才成立的新中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将面对两大时空场域的特点。
一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历时性矛盾和共时性矛盾的并存。所谓历时性矛盾,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是前工业化(即小农经济的存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矛盾;从资本本身的发展样式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依然奏效,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并驾驭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当像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为达到先发国家的人均经济水平而奋战时,又需避免和防止如先发国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引发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二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的并存。所谓基础性问题,主要指民生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贫困人口总数,相当于欧洲中型国家。前沿性问题,自然指关涉工农业、军事国防及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成果的许多方面不达标、有空白。面对这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场域,邓小平明确告知全党全国:“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2]他还向全国人民说明:“现在虽说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3]由此又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国的首要问题。由此,上述创新的新时期“人民”概念,使“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时空场域中得以发挥主体性作用,工农大众和新阶层的所有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两大矛盾的积极力量,催生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
有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的文章
2035年远景目标是党中央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制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的需要是这一战略目标的价值旨归。2035年远景目标直接就人民生活的改善定下了总体目标要求,即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经过奋斗,全国人民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的持续耕耘也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党中央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多元性和发展性,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规划。......
2023-07-3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规划是在几代人奋斗,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道路的新的阐释和新的推进,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的方向,使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3-07-30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需要的考察,是从“现实的人”的三重属性展开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类特性出发,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9],换句话说,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先决条件。概而观之,只有在社会活动中,个人才能成为“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交往活动。......
2023-07-30
传统设计思想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思想精华,也是先民造物的经验规范总结,饱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符码和基因,对于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产品风格至关重要。如对于汽车造型设计,就要从中国传统“引重致远,载道明礼”的“行”文化中去寻找,积极挖掘与传统“行”文化相关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在现代汽车造型设计中合理运用。......
2023-07-31
而且在“撞香案”事件之后,很快又发生了“捐门槛”的行为。其次,联系“撞香案”和“捐门槛”两件前后相续的事件,分析人物在不同的民俗事项参与中的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明白,祥林嫂无论是通过“撞香案”显现出的对于再嫁的不满,还是通过“捐门槛”显现出的对于命运的调适,其中都不存在现代意识中因为对于“婚姻自主”或“妇女解放”的接受而致的对于自己平等做人权利的主动要求。......
2023-11-30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对余华的这种转变则表现出了肯定和欢迎,并且寄予了厚望。第三个方面,是余华最富建设性也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转变,那就是在继续对现存价值和逻辑进行颠覆的时候,余华不再只是冷冷地说“不”或疯狂的毁灭,他开始正面构筑起某种意义,肯定一些情愫,开始捡收一些羽毛或柳絮,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
2023-11-30
图7-10 组态文本列表3.组态画面打开画面一,拖动“符号IO域”对象到画面中,模式为输入/输出,设置文本列表为前面建立的“温度值”,将其与变量“温度指针”连接,如图7-11所示。首先在三个IO域中输入不同的温度,则可以看到,当符号IO域中选择温度1时,温度值IO域显示的是温度1,当符号IO域选择温度3时,显示的是温度3的值。......
2023-06-15
中国当下的底层写作即缘起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人们感觉到了当下的底层写作和“五四”新文学启蒙主题表达之间隐隐存在的某种可通或一致属性。“五四”启蒙表达和当下的底层写作原本是不同历史时段不同中国作家对于社会的不同文学表现,但在表面的不同之中,人们可以发现,“五四”和当下的作家都注意到并在作品中表达了社会的不公平问题。......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