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时空场域:人学展望

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时空场域:人学展望

【摘要】:为此,首先必须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时空场域。面对这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场域,邓小平明确告知全党全国:“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之所以在“现代化”前面,定以中国式,这就表明,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以“特色”论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拒之门外,而是在扬弃其二重性的前提下,确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此,首先必须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时空场域。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萌芽、发生、发展,直至占据统治地位,使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时代。这一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曾概括了它的三大变化,即如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7]。对于这种历史现象,马克思 曾对此作了辩证的批判和分析:一方面马克思尖锐批判资本的罪恶,马克思将资本揭露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浸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最大罪恶,即“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8]。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他们还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0]另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列宁也看到了这一点。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11]这就明确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二重性。这对于我们这样直至1949年才成立的新中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将面对两大时空场域的特点。

一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历时性矛盾和共时性矛盾的并存。所谓历时性矛盾,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是前工业化(即小农经济的存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矛盾;从资本本身的发展样式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依然奏效,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并驾驭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当像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为达到先发国家的人均经济水平而奋战时,又需避免和防止如先发国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引发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二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的并存。所谓基础性问题,主要指民生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贫困人口总数,相当于欧洲中型国家。前沿性问题,自然指关涉工农业、军事国防及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成果的许多方面不达标、有空白。面对这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场域,邓小平明确告知全党全国:“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2]他还向全国人民说明:“现在虽说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3]由此又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国的首要问题。由此,上述创新的新时期“人民”概念,使“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时空场域中得以发挥主体性作用,工农大众和新阶层的所有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两大矛盾的积极力量,催生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