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常规课和精品课教学设计:挑山工课文略读

小学语文常规课和精品课教学设计:挑山工课文略读

【摘要】:周丹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挑山工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关注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感受其朴素、健壮、懂得适时休息等特点。

周 丹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挑山工》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再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我”下山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文章语言质朴而有内涵,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勾勒出平凡人物不平凡的光彩,正符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学习了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尝试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作简单的批注,并能形成阅读感受,不再简单地给人物品质“贴标签”。在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进一步深化这种阅读方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泰”等生字。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品质。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挑山工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去品味平凡人物不平凡的品质。(板书课题:挑山工)

2.生读课题,理解“挑山工”。

(1)你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吗?

(2)(出示课文插图)现在对“挑山工”有怎样的理解?

3.简介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冯骥才。

冯骥才,籍贯浙江宁波,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

他对泰山的认知和感情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他的外祖父是山东济宁人,在清末曾任武官,常与好友康有为同游泰山。从祖辈口中,冯骥才听到很多关于泰山的故事。这座大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青年时代,冯骥才学习绘画时,曾到泰山去写生,给他留下最深印象就是挑山工。

(2)这是冯骥才在登泰山后画的一幅画,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1.初读课文。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扫除字词障碍。

3.聚焦“学习提示”。“学习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三、聚焦登山,感受品质

1.课文中的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预设1:第1自然段。

(1)“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使身体保持平衡。”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

理解“折尺形”的路线是怎样的。请学生画一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你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吗?(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

(4)这样的登山路线有好处,却给他们造成了什么困难?(路程加长,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预设2:第2自然段。

(1)从“不声不响”“悄悄地”读出了什么?

(2)用上“在……或者在……或者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3:“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一天一个来回。”

(1)根据学生回答,圈出“天天”“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2)观察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课文,你能在文中找到这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的痕迹吗?

(4)关注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感受其朴素、健壮、懂得适时休息等特点。

四、聚焦语言,品悟哲理

1.此时的你们是否和作者一样,心里有个不解之谜?作者解开这个谜了吗?是怎么解开的?(挑山工的话)

2.出示挑山工的话:“我们哪里有近道……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1)指名读。

(2)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怪不得作者回来后画了这幅画(出示插图),并且把它一直挂在书桌前,还说“我需要它”。现在你明白了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推荐学生阅读: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