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二则教学实施与复习巩固

文言文二则教学实施与复习巩固

【摘要】:教学课时:2课时第六单元学情分析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一、引入课题,理解题意1.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二则》。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语有时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可表示动作。板书设计18.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理解古文方法:车胤:勤奋刻苦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语境联系已知和生活经验一、复习巩固1.听写词语。

柴耶恩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介绍了晋朝人车胤求学的故事: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数十只萤火虫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课题“囊萤夜读”与课文中的“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互为解释,“恭勤不倦”意思是肃敬勤勉、不知疲倦,“博学多通”是博学多识、知晓很多知识的意思,“以夜继日焉”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指日夜不停地读书

《铁杵成针》是一则关于李白求学的传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离开。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毅力感动,回去勤奋学习,完成了学业。“未成”是没有学成的意思,“弃去”是指放弃、离开。

本课两则文言文都是关于名人求学的,故事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克服难关,取得成就。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要让学生学习名人的精神品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恭”等生字,会写“囊”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能根据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课时:2课时

第六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理解题意

1.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二则》。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

2.理解题意。

(1)教师提问:根据课文第一条注释,你能尝试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2)指名交流,教师小结: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口袋装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

二、读通课文,学习断句

1.自由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重点字词,指导学生读正确,识记字形。

3.教师范读,要求:听清楚老师读的时候是如何给文言文断句的。

4.学生交流后练读。

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教师小结:读文言文,读出节奏感很重要。要读出节奏,除了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停顿外,有些长句也要根据意思读出停顿。

5.围绕“焉”字,读出节奏。

教师小结:“焉”这个字让我们既感受到车胤学习的时间之长,学习之刻苦,又感受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吧!

三、理解内容,体会精神

1.合作学习,厘清句意。

过渡: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课后第三题,互相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吧!

(1)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三题,学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①教师提问:“博学多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预设:我结合文中的注释,知道“通”的意思是通晓,明白。“多通”就是知道的东西很多,“博学多通”的意思就是说车胤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②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再读这一句,你读出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车胤是一个谦逊有礼、知识渊博的人。

(2)学习“家贫不常得油”。

①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②教师引导理解句义: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比如:“贫”的意思是什么?“油”为什么是灯油?你有什么好办法理解吗?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在理解古文时,除了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还可以联系已知和生活经验去猜它的意思。

④教师追问:从这一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车胤家境贫寒。

(3)学习“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①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②师引导学生理解句义: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这个句子很长,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不懂之处可以运用刚刚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③教师追问:这句话中的“囊”和题目中的“囊”意思一样吗?

点拨:题目中的“囊”是用口袋装的意思,“练囊”的“囊”是指口袋。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语有时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可表示动作。

④过渡:车胤在夜晚是怎样读书的?

预设: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⑤教师追问:这件事印证了文中哪个词语?

预设:恭勤不倦。

(4)熟练朗读:生自由练读全文,同桌互读,师指名检查朗读,齐读。

2.补白文本,感悟精神。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句子。

(2)教师提问:文中哪个句子描写了这幅插图?

预设: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教师追问: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车胤?

(4)思辨:《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小结:车胤克服困难、认真勤勉、勤奋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熟读成诵,延伸拓展

1.指导诵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练习背诵,全班齐诵。

2.课后查阅车胤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18.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理解古文方法:  车胤:勤奋刻苦

结合注释

根据具体语境

联系已知和生活经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 以夜继日

2.根据词语,讲述故事。

教师提问:根据这几个词语,你能讲一讲这则文言文的大意吗?你从中又有哪些启发?

预设:车胤勤勉认真、不知疲倦地学习,他学识渊博,通晓许多知识。曾经因为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做的口袋装数十只萤火虫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二、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教师谈话:对于李白,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则文言文就是关于大诗人李白的传说。

2.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

3.(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真是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4.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提示“媪”的读音。

6.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7.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生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三、读懂文意,细读感悟

1.运用方法,合作交流。

过渡: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我们学到的方法: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语境、联系已知和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读懂的句子。

2.交流分享,知晓句意。

(1)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交流“弃”的意思,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离开。弃的意思就是放弃,去就是离开。

(2)出示:“问之,曰:‘欲作针。’”组织学生交流句意并引导想象:李白会怎么问老媪?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预设: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呢?”

(3)出示“感其意,还卒业”,指名说句意并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看到老婆婆磨铁杵的场景有了什么启发?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感动,明白了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4)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讲讲文章大意,再指名讲述。

四、朗读感悟,品析精神

1.趣味诵文。

(1)出示全文,自由朗读。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4)抑扬顿挫,试说评书。

(5)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小结:一篇古文,可以摇头晃脑慢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形式多样,这样学古文就有滋有味了!

2.总结精神。

(1)引发质疑:很多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你认为呢?

(2)学生自主交流。

(3)点拨:这个故事富有传奇色彩,也许有点夸大其词,我们读的时候更重要的是透过故事,看到故事中的人物所反映出的精神。在这则故事中,你看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小结:正如谚语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就能取得收获。

板书设计

18.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老媪 李白

毅力 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