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绿》的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常规课和精品课教学设计

《绿》的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常规课和精品课教学设计

【摘要】:董建华教材分析《绿》创作于1979年,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教学目标1.认识“挤”等生字,会写“瓶”等生字,会写“墨绿”等词语。“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自主交流。

董建华

教材分析

《绿》创作于1979年,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全诗共五个诗节。第一节借用“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写眼前铺满绿色,同时引出下文。第二节连续运用六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第三节借用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诗人对绿的感觉,表现出整个自然空间都充满了绿色。第四节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的形态。第五节用“突然”一词转折,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全诗表达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字数和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诗人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诗歌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与想象的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绿的感觉,感受其独特的表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挤”等生字,会写“瓶”等生字,会写“墨绿”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绿”字导入,初绽想象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冰心的《短诗三首》,透过诗歌中的一个个小镜头,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现代诗。

2.板书课题。个人读,齐读。

导入:这个题目很有特点,它只有一个字——绿。简单一个字,但你们却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真好听。

3.读着“绿”这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绿草、绿叶……)

评价:是呀,春回大地,大自然中到处是新绿。接下去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现代诗——《绿》。

二、初读诗歌,展开想象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展示朗读。

随机指导正音:墨水瓶 挤在一起 交叉 指挥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自由交流。(围绕绿的地点、绿的程度、绿的动态等展开想象)

5.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朗读诗歌。

6.多种形式展示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评价要点:(1)第一节:“到处是绿的……”从省略号中读出绿的广泛。

(2)第二节:从“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和一个省略号读出不同的绿。

(3)第三节:“是绿的”“也是绿的”,把语调的变化读出来。

(4)第四、五节:从“挤”“重叠”“交叉”“突然”等词语中读出景象的变化。

7.小结:你们看,诗人独特的表达使我们的朗读也变得有节奏,有韵味了。

三、再读诗歌,品味表达

1.你觉得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奇特?接下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

出示要求:细细品读诗歌,画出你觉得写得奇特的诗句,想想它奇特在哪儿。

2.反馈交流第一节。

(1)“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自主交流。

(2)自主交流: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墨水瓶倒翻”的情景?

(3)读着诗歌中这一处的描写,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感觉绿色扑面而来;近处、远处、高处、低处,目之所及都是绿色的)(板书:扑面而来)

(4)出示大面积绿色的图片。

(5)小结:你们真会学习,通过朗读、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人在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板书:朗读、想象、结合生活经验)

(6)个人读,齐读。

3.同桌互学。

出示要求:(1)选择你觉得写得最奇特的一节诗歌,反复朗读。

(2)借助想象、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这一节诗歌中独特的表达。

(3)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4.预设反馈。

(1)第二节。

①通过“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感受绿色的丰富。(板书:丰富)

②想象一下哪些地方有这些不同的绿?它们是怎么样的?你见过它们吗?

③朗读展示。

(2)第三节。

①为什么“风、雨、水、阳光”在诗人眼里都是绿的?(板书:生机勃勃)

②排比句式:风、雨、水、阳光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普普通通的景物。闭上眼想象一下,吹来的风是绿的,落下来的雨是绿的,流动着的水是绿的,甚至洒下来的阳光也是绿的。好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世界!

③相信读后你也有和诗人一样的奇特感受。(个人展示朗读)

(3)第四节。

①从“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感受绿色的静态美、绿色的浓郁。(板书:浓郁)

②朗读。

(4)第五节。

①在生活中,你见过舞蹈教练指挥舞者跳舞的情景吗?(在诗人的描写中,各种绿仿佛在舞蹈教练的指挥下,都舞动起来了)

②想象:“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动;倒映着绿色植物的河面在风儿的吹拂下起了微波;草原上的草在风的吹拂下涌动着,仿佛绿色的波浪)

③这些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一种希望、活力,是诗歌的点睛之笔)

④把这样的感受放进朗读中,你肯定能把这一节读得更好。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全诗。(配乐展示)

6.总结:今天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到诗歌中绿的希望、绿的活力。诗歌中描写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独特的感觉。(板书:独特的感觉)通过学习,相信你也感受到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在课后有一个“阅读链接”,语段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诗歌

1.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不仅感受到诗歌中绿的生机、绿的活力,还感受到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比较阅读,体会语言

1.这首诗《绿》是著名抒情诗人艾青写的。(板书:艾青)

2.“阅读链接”中的语段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让我们也来读一读。

出示要求:(1)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语段。

(2)读完后想一想,课后的“阅读链接”和现代诗《绿》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反馈交流。

(1)朗读“阅读链接”。

(2)相同之处:都在写“绿”色的大自然,而且字里行间我们都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

(3)不同之处:①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

②《西湖漫笔》中描绘的景象在西湖,比较真实;《绿》更多的是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

4.对比朗读:男女生朗读。

三、指导创作、积累

1.绿是诗人的感觉,风拂过嫩绿的柳条,风是绿的;雨洒在草地上,雨是绿的……世界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依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绿的。

2.展示、朗读。

3.指导积累与“色彩”有关的诗歌: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其实“色彩”是艾青写诗的一个主题。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其他诗人笔下的“绿”,摘录、积累下来。

4.交流喜欢的色彩:你心中最喜欢的色彩是什么?

5.出示颜色(白色、红色、蓝色、黄色):这些颜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尝试以一种或者几种色彩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心中独特的感觉。

7.展示、评价、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不仅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节奏与韵味,还在诗中找到诗人独特的表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都能帮助我们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