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又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地方财政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较大,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上不封顶。北京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下商业运作的模式。表3.1北京市201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明细表续表......
2023-07-29
(1)安徽省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情况。2007年8月,安徽省启动能繁母猪保费补贴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开始。2009年2月,安徽省农险办印发《200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点》,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17个市、93个县(市、区)全部参与农业保险试点,保险对象以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近10%,保险险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安庆、黄山、宣城、合肥等地还对部分当地特色农作物开展保险试点,市、县、乡三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
2008年,安徽省政府发布了《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意见》,对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经办机构、试点地区、试点品种、保险责任、保险金额和费率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2011年发布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发布的《2013年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对2008年的实施意见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修订。
1)保险模式。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专业经营机构。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为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各市从中选择保险机构承办本试点单位农业保险业务。
3)试点地区。在16个市、2个直辖县和安徽省农垦集团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4)试点品种。选择种植面广、对促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和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13年试点品种为: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小麦、油菜、能繁母猪、奶牛。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上述试点品种范围内自主确定本地试点品种;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安徽省农业产业政策、当地农业生产特色以及本地财力状况,自主选择上述品种以外的其他种养品种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目前,安徽省各地依据本地特点,选择的试点品种累计有30多个,其中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作物、花生、棉花、辣椒、油菜、马铃薯、枸杞、葵花、芝麻、西红柿、露地蔬菜、温室大棚、烟叶、茶等险种中包含旱灾保险责任。
5)保险金额。补贴险种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确定保障水平。其中:种植业保险金额按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和地膜成本等直接物化成本确定;养殖业保险金额为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成本和饲养成本)。试点地区自行提高保险金额水平而增加的补贴,由当地自行负担。目前执行的保险金额为,种植业的水稻330元/亩、小麦270元/亩、玉米250元/亩、油菜270元/亩、棉花340元/亩、大豆170元/亩;养殖业的能繁母猪1000元/头,奶牛最高不超过6000元/头。
6)保险责任。种植业保险责任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养殖业保险责任为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强制捕杀所导致的投保个体直接死亡。
7)保险费率。试点期间各品种保险费率,根据安徽省相关品种的多年平均损失率,并参照其他试点省份的费率水平确定。目前执行的保险费率分别为:水稻5%、小麦5%、油菜4%、棉花5%、能繁母猪6%、奶牛8%。
8)保费负担。由中央、省和市(县)财政分险种按一定比例提供财政补贴。种植业中央、省和市(县)财政补贴保费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15%,种植场(户)承担20%;能繁母猪中央、省和市(县)财政补贴保费的比例分别为50%、25%和5%,养植场(户)承担20%;奶牛中央、省和市(县)财政补贴保费的比例分别为50%、20%、10%,养殖场(户)承担20%。
9)保险资金管理。按照《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1〕2276号)规定,对种植业保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单独核算、封闭运作、财政监督”;建立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强种植业保险经营费用管理;积极运用再保险等手段,防范和化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加强对农业保险资金的监督检查,保障资金运行安全。
10)保险赔付责任。发生灾害事故时,各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履行合同约定,及时足额赔付。保险超赔的,养殖业保险超赔责任由保险经办机构自担,种植业保险超赔责任由保险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共担。
(2)安徽省洪水保险试点实施情况。在1986—1988年和1992—1996年间,原水电部、财政部、民政部与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联合,共同开展了淮河行蓄洪区的洪水保险试点,并选择安徽作为试点省份。该洪水保险试点属于一种享有国家补贴的商业性保险试验。试点范围从开始的安徽省南润段扩大到六处行蓄洪区,共有耕地面积2.86万hm2。在保险试点期限内,一旦行洪,农作物直接受淹的损失部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国家不再拨付农作物直接损失部分的救济资金。同时,作为执行保险合同的先决条件,行蓄洪区的围堤堤顶高度不得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超高者必须铲除。
有关旱灾保险制度研究的文章
北京市的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又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地方财政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较大,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上不封顶。北京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下商业运作的模式。表3.1北京市201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明细表续表......
2023-07-29
表15-67-92006—2012年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统计表劳动仲裁、劳动信访劳动仲裁、劳动信访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维权的重要手段,随着广大员工的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仲裁案件逐年增多。2010年共立案查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42起,经审查不予受理案件2起,受理40起。......
2023-08-20
在旱灾保险独立运作的实施方式下,旱灾保险制度设计需要考虑我国旱灾发生的严重性、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制度要素。旱灾保险的保障范围,一般来说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等农业产品、城镇居民饮水等。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设计旱灾保险独立运作实施方式下的运作模式时,必须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分割政府与市场的职责,明晰旱灾保险市场中各行为主体需要扮演的角色。......
2023-07-29
政策性巨灾保险决定了其保险标的应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般来说主要是住宅及其室内财产、农作物和牲畜等农业产品等。巨灾保险中的旱灾保险,其保障程度主要是直接经济损失,包括部分紧密相关的间接损失,对其他间接损失、无形损失等不在巨灾保险制度考虑的责任范围之内,以体现巨灾保险的最基本保障这一特点。费率应基本反映保险区划内不同地域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以缩小费率差距。......
2023-07-29
对于旱灾保险嵌入农业保险实施方式下的保险制度,其保障范围、保障程度、保险费率、政府与市场等要素仍然是制度建设的主要要素,是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关键。种植业保险的绝对免赔率从15%下调到10%,农户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因灾减产损失,可得到保险金额90%比例的赔偿,发生绝收损失可获得100%保额的赔偿。......
2023-07-29
构建旱灾保险纳入巨灾保险实施方式下的保险制度,应从满足中国社会的巨灾保障需求出发,采取逐步完善、稳妥推进的方针。目前,从各国的保险实践来看,巨灾保险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模式,需要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保险市场发育程度、灾害救助传统、国家地理环境等因素,设计符合本国实际的巨灾保险制度。图6.2旱灾保险纳入巨灾保险实施方式下的运作模式政府引导。......
2023-07-29
各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先后尝试了5种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共保”方式是国内外保险界对损失概率不确定的重大项目和罕见巨灾的一种理想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可以降低独家承保的风险,提高化解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条例》明确“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2023-07-29
针对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多发频发,涉及面广,损失大,探索建立旱灾保险制度十分必要和紧迫。国内外相关实践表明,对于随机发生的自然灾害,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是应对灾害风险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2023-07-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