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多发频发,涉及面广,损失大,探索建立旱灾保险制度十分必要和紧迫。国内外相关实践表明,对于随机发生的自然灾害,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是应对灾害风险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2023-07-29
旱灾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区域性和季节性。
1)旱灾发生具有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降水量相差悬殊,受旱程度差异很大。南方年均降水量达850~1800mm,少数地区达2000mm以上。北方除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其他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甘肃、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较轻,北方干旱程度较重。据统计,1950—1983年的34年中,黄淮海地区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总和的46.4%和48.1%。
2)旱灾发生具有季节性。我国的气候为明显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夏多冬少。由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有一个过程,各地雨季到来时间有所差异。雨带5月中旬到达华南地区,华南进入雨季,6月中旬转移到达长江流域,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期,7月中旬梅雨结束,雨带到达淮河以北地区,华北进入雨季,9月上旬雨带开始退至华南。
(2)随机性和周期性。
1)旱灾发生具有随机性。我国降雨年内变化较大,雨季到达时间和雨量大小、非雨季降雨量多少和时间上分配,以及年总降雨量大小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旱灾发生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我国南方湿润地区也可能遭遇较严重旱灾,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9年在梅雨季节出现“空梅”,1978年“梅雨”提前结束,1994年也几乎为“空梅”,结果都形成了特大旱灾。
2)旱灾发生具有周期性。由于太阳黑子的变化、日月食的出现和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受其影响,旱灾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又因为干旱的发生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旱灾发生的周期不是单一周期,而是复杂的混合周期。有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的周期有2~3年、5年、11年、22年、26年、35年和180~200年等,不同地区旱灾的周期性也有所不同。如1876—1878年三年连旱,1900年、1920年和1942年均遇大旱,1959—1961年遇三年连旱,1972年和1994年也遇大旱,以上7次大旱基本上以22年为周期。
(3)连发性和连片性。旱灾的连发性指旱灾往往会连年发生,旱灾连年发生的概率要比洪涝连年发生的概率大得多,连旱的年数一般也多于连涝年数。北方地区旱灾连发性比南方地区更为显著。旱灾的连片性指旱灾的波及面往往很大,“旱一片,涝一线”,部分年份旱灾会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连年连片旱灾会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1876—1878年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旱灾中心地区80%的人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1959—1961年全国大范围的三年连旱,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等广大地区遭受严重旱灾,这次旱灾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三年共减产粮食611.5亿kg,相当于1950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或相当于1958年粮食总产量的61%,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直到1966年,全国粮食产量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4)持续性和严重性。干旱灾害是一个累积过程,随着降水和供水量持续减少,干旱严重程度逐渐增加,旱灾损失越来越大,导致的后果较为严重。2010年西南5省发生持续旱灾,云南、贵州、广西的重旱区持续受旱长达半年,其中云南中北部持续受旱超过8个月。5省因旱直接经济总损失982.01亿元,占全国的65.07%,相当于5省2010年GDP总和的2.13%;全年因旱饮水困难人口达2334.8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牲畜达1626.33万头,分别占全国的70.02%和66.63%;减产粮食43.62亿kg,导致1297万人一度缺粮,经济作物绝收39.47万hm2,损失201.48亿元,并对工业、林业、服务业、水力发电、交通水运、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持续旱灾,如明崇祯十年至清顺治三年(1637—1646年)的旱灾持续时间接近10年,北方多数地区连续旱灾4~8年。进入21世纪以来,旱灾发生的次数增加,持续时间明显变长,过去以冬春旱为主的北方地区,近些年已经呈现出连季旱灾、连年旱灾的趋势,如1997—201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14年严重旱灾。
有关旱灾保险制度研究的文章
针对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多发频发,涉及面广,损失大,探索建立旱灾保险制度十分必要和紧迫。国内外相关实践表明,对于随机发生的自然灾害,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是应对灾害风险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2023-07-29
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试办的农业保险是与其他商业保险业务混合经营的。农业保险迎来了一个喜人的发展高潮。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保监会的调查,许多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保费都由省级和市(县)级的财政补贴予以支持,补贴比率平均达40%以上。在中央的引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保险一举扭转颓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中央财政支持对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2023-07-29
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于2008年启动,共有9个农业保险品种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奶牛、青稞、玉米、水稻、油菜、牦牛、藏系羊和森林火灾。保险作物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分期进行赔付。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财政厅和云南保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2010年度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全省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继续实行统一的条款、责任和费率。......
2023-07-29
各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先后尝试了5种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共保”方式是国内外保险界对损失概率不确定的重大项目和罕见巨灾的一种理想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可以降低独家承保的风险,提高化解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条例》明确“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2023-07-29
经验费率法基本上不考虑农作物产量的分布问题,是保险人根据单个农户或地区的历史损失情况和自身经验,对当期农业保险费率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由于当前我国单产历史数据质量不高、连续性不够,目前国内进行农业保险费率厘定时较少使用该方法。单产分布模型推导法理论严谨,数学推理性强,适用于缺乏优良历史数据情况下的保险费率厘定。非参数法厘定农业保险纯费率以核密度估计法的应用较多。......
2023-07-29
分类法主要有纯保费法和损失率法两种计算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两种最基本的财产保险费率厘定方法。表定法是指保险人对每一具有相似风险的类别规定若干客观标准,然后依据标准情况下的风险程度制定费率,并以表格形式列示一系列费率的方法。......
2023-07-29
狭义的保险特指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包括以下基本特点。以合同为基础,依照合同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损失时给予补偿。通过参加保险,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保险法》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2023-07-29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修订的《农业法》首次确立了国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目标。1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2023-07-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