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重庆幼儿园管理实践探索

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重庆幼儿园管理实践探索

【摘要】:又如,在制作“各种各样的风筝”之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样式的风筝,开展一个别开生面的风筝展览会。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和感知各种各样的风筝,丰富孩子们的感性经验。此外,手工活动中的幼儿作品还应以不同的形式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

吴晓丽

摘 要:灵动的双手是智慧的源泉,手巧方能心灵,幼儿园的手工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其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笔者通过手工环境的营造以及合作竞争平台的搭建等,给予幼儿适宜的评价等,在手工活动中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手工;创新思维;培养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灵动的双手是智慧的源泉,手巧方能心灵。因此,俗语也常说“心灵手巧”“手是思维的镜子”等。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联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多动手特别是双手的配合动作可促进大脑发育,进而发展幼儿的专注力与坚持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幼儿园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有很多,其中手工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手工材料五花八门,制作手工作品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张纸、一块布、一个盒子、一片树叶,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制作,而且其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因此,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大胆创造,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一、适宜的教育性环境,激起幼儿的创新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手工活动的同时,我特别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及心理环境,让环境成为一种有效的刺激,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适宜的物质环境

1.环境创设与教学跟进

幼儿的创造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适宜的物质环境就应当有助于孩子感性经验的获得,激起他们表现和创造的兴趣。如在剪纸系列活动前,在活动室布置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孩子欣赏、感受剪纸艺术的美,同时准备一些纸和剪刀,让孩子们自主尝试,以满足孩子们随时萌发的跃跃欲试的需要。又如,在制作“各种各样的风筝”之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样式的风筝,开展一个别开生面的风筝展览会。也可以让孩子们在网上收集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等。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和感知各种各样的风筝,丰富孩子们的感性经验。孩子们在自制风筝时,思维显得十分活跃。

此外,手工活动中的幼儿作品还应以不同的形式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如孩子们在手工活动中,用卷筒纸芯制作成各种小鸟。此时,正好是春天,于是我们将孩子们制作的小鸟放进用纸条编织成的鸟窝里,悬挂于走廊上,再配上绿色的柳条,走廊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孩子们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再次尝试操作的热情。

2.科学投放手工材料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为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提供有力的保证。如在以恐龙为主题的手工活动“恐龙化装舞会”时,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的材料有纸袋、报纸、塑料雨衣、塑料袋、剪刀、画笔、各色彩纸等材料。在开展活动时,孩子们就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通过画、贴等方式在雨衣上尝试简单的恐龙服装设计;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孩子则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纸袋、报纸等废旧材料,再通过剪、贴、折等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恐龙服装。

其次,材料的投放应考虑主体和辅助材料两部分材料。主体材料是幼儿实现其设想,构建物体基本框架的决定性材料;而辅助材料则是帮助幼儿更加完善、精细地实现自己的设想。比如做纸偶娃娃,主体材料应是能做头和身体的材料,如乒乓球、可乐瓶、果奶瓶、纸筒等。辅助材料主要是毛线、小布头、彩纸、双面胶、彩笔等。恰当的手工材料,为孩子们完成自己心中的设想提供了保证。

再次,还应注重手工区角材料的投放。手工教学活动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孩子们获得的经验,孩子们的创造力还需要在手工操作区角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手工区角的材料应根据教学中需要或是孩子们的某个兴趣点进行有计划的投放。投放什么样的材料也可以由孩子们自主讨论后产生。如在“穿项链”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彩色吸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意犹未尽。于是在活动之后,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彩色吸管,而且色彩、粗细、长短不一,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如用吸管拼成各种简单的图案或是各种挂饰,或与胶泥组合在一起,将吸管变成动物的脖子或四肢等。

(二)愉悦的心理环境

1.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竭力倡导并指出,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大林也曾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在手工活动中,我尽量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真正成为自由、主动的探索者。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伙伴共同制作。在一次泥工“蜗牛”的活动中,我出示做好的范例给孩子们观察并提问:“你能猜出谁是蜗牛爸爸,谁是蜗牛妈妈,谁是蜗牛儿子吗?为什么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兴趣浓厚。我随后又问:“你想做什么样的蜗牛呢?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孩子们在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我又鼓励孩子们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当孩子们的作品完成时,给了我很多惊喜:有的蜗牛与同伴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蜗牛一家在郊游,还有几只蜗牛在跑道上赛跑等,每个都极有想法又绝不雷同。

2.允许孩子们相互交流

为了注重常规的培养,很多老师在孩子进行手工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不能讲话,必须保持安静。但我认为孩子们在讲话的过程中也是一种交流和学习。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在对比中看到了同伴的创意,心里在暗暗地加油;有的孩子在交流中得到了同伴的赞赏,获得了极大的鼓舞;有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触发了新灵感。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的交流就更加重要。他们在交流中分工合作,在相互沟通想法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语言的交流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在孩子们的手工活动中,我从不限制孩子们讲话,但他们必须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

3.善于等待

孩子们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再加上手工活动对孩子手指灵活性的要求很高,所以孩子们往往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很漫长,而且往往作品粗糙。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愉悦的心理环境,老师就应该给孩子们更多时间,也就是要善于等待。这种等待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等待。

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在给予孩子自主的同时应随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操作进程,当孩子有好点子和创意时给予赞许;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仍有困难或遇到挫折时,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特别是当孩子失去信心时,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总之,等待的过程无处不蕴含着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与爱。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愉快体验中,在老师的等待中得到发展。

二、合作与竞争,活跃幼儿的创新思维

竞争是激励幼儿好胜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合作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竞争与合作的过程是手工活动中挖掘幼儿的创新思维的两把利刃,利用好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都会得到增强。

(一)创设与人合作的机会

在手工活动中,有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人际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在手工活动中,我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手工合作,特别是一些制作起来程序较多或是情境性强的手工活动。如在“神州七号”发射成功之后,孩子们天天议论的都是关于火箭、宇宙和太空行走的话题,于是我鼓励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果奶瓶,用于“神州七号”火箭模型的手工制作。此外,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考虑到捆绑式火箭要求的材料较多,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我鼓励孩子们合作完成。在孩子们自由组合的过程中,从造型到装饰,孩子们都极其专注和投入,他们相互交流和统一设计方案,共同为火箭的造型、装饰出谋划策。合作之后的成功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手工活动,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发展。

(二)搭建相互竞争的平台

创造有效的竞争方式对于提高手工教学的质量有很大意义,孩子们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也更能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

竞争的方式有个人竞争、小组竞争、自我竞争和分组能力竞争。例如:活动前可采用自由组合小组搜集与手工教学相关的材料,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中针对学习过程开展个人或小组竞争;活动后,对学习成果开展横向的自我竞争,使幼儿在不断竞争中提高、超越。对手工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幼儿攻克难题,同时相互交流,让幼儿在竞争中激发创造欲望。

三、充分评价,强化幼儿的创新行为

(一)评价形式多样化

如果说手工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巧夺天工”的创造,那么,评价无疑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教师的评价应贯穿幼儿手工活动的始终。评价活动要灵活掌握,形式多样。如,在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个别评价或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纵向评价,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强化幼儿的创新行为。

此外,作为老师还应该特别注意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以自评、他评、同桌评、相互评等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引领幼儿享受参与评价的乐趣,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在孩子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时,老师凭自己的主观感受立刻给予评价,可能会作出一些并非孩子真实想法的错误判断,这时不妨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老师会听到更多来自孩子的心声。老师也可组织孩子们相互参观,通过多种形式相互评价,让孩子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同时了解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这样的评价既有助于幼儿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又能吸取、借鉴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二)采用积极评价

孩子们的手还很稚嫩,孩子们的作品也是比较粗糙的,特别是对那些动手能力发展较迟缓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消极的评价,容易使孩子产生沮丧的情绪体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积极的评价则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强化孩子的创新行为,激励孩子再次的大胆尝试。在一次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螃蟹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给我看,希望得到我的赞赏。只有一个小男孩儿默默无语地站在一边。我走过去,拿过他藏在身后的小螃蟹一看,孩子的手工的确是差了些,螃蟹的细腿剪得很粗糙,而且还残缺不全。但这时,我却欣喜地看到了螃蟹嘴巴上的两撇八字胡。于是我故作惊喜地说:“哇,你做了一只螃蟹爸爸呀,真是太有意思了。”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还流露出几分得意的神气,说:“对呀,我还要做一只螃蟹妈妈和螃蟹娃娃呢。”说着,高兴地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忙碌起来,神情还相当专注。我的一句很简单的鼓励话语,给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动力。

当然,除口头鼓励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比活动调动幼儿的创作热情。如从多方面给孩子的手工作品设立奖项:最佳造型奖、布局合理奖、想象丰富奖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要认可尚不成熟的作品,赏识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不断地激发孩子创造的热情。

总之,在手工活动中,老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善于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手脑并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