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涪陵区幼儿园管理研究实践

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涪陵区幼儿园管理研究实践

【摘要】: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况迎银

摘 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用一生。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因此本文着重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关键词:行为;习惯;措施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工作。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这些独生子女中,由于家长的溺爱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他人,受不得半点委屈,更谈不上吃苦,如果这样下去,走向社会如何立足?要使他们步入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权利,必须要求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所以,我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通过节日,激发情感

通过各种节日,激发幼儿情感。如通过“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父母的教育,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幼儿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播要情感—“爱”。关心父母、爱父母是幼儿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开始,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可以设计“爱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职业,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让幼儿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工作是为了大家。在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孝敬爸爸妈妈,爱爸爸妈妈的情感;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爱好,引导幼儿关心爸爸妈妈;让幼儿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想问题,引导幼儿感受爸爸妈妈的想法、愿望,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爸爸妈妈的付出,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给孩子创设情境,如说说爸爸妈妈,画爸爸妈妈,节日向爸爸妈妈献花等活动,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情感。还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组织亲子活动,通过活动向幼儿进行爱老师、爱他人的教育,这样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孩子的关心,同时孩子们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了感激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爱的情感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二、利用游戏,体验情感

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于乐,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可以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地服从,这种种美德的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幼儿是生活在游戏中的,为了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愿望,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充分创造角色游戏的条件,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行动积极,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娃娃家”中,启发“爸爸妈妈”关心照好“孩子”,“主人”热情礼貌地招待“小客人”;在蔬菜市场,幼儿能把蔬菜分门别类;在医院里,“医生”要耐心地为“病人”医治。通过扮演角色,幼儿能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的美好情感,同时启发幼儿对他人的热爱之情,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抓住契机、随机引导

幼儿本身的自我意识较为模糊,是非观念较差,对自身所犯错误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使得其在犯错误的情况下没有辨别能力。基于此,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仔细观察,从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细节当中针对幼儿所犯错误进行纠正。教师在长期处理类似事务的情况下,积累较多经验,需要能够从预防的角度对幼儿进行引导。比如,在吃饭的过程中,幼儿容易出现将油渍滴在衣服上的现象。教师便应该在吃饭之前做思想动员工作,让孩子们注意卫生。同时,还应该为幼儿们进行用餐保护,可以购置相应的餐巾,防止污染衣物。

又如,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离园时要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晚上入睡时要求幼儿与父母道声“晚安”等。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时,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玩具、自己洗脸、刷牙。同时,通过借助口头表扬、奖励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其掌握,形成良好习惯。

四、榜样教育,不断激励

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孔融让梨》《三只蝴蝶》《谢谢小猴子》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姑娘,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像小姑娘、蝴蝶、小猴子、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不吃蔬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五、家园合作,巩固形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来园为全园家长做家教指导和培训,要求家长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精心呵护和引导幼儿,既不娇纵又不束缚,并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做到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家园合力一起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也要强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孩子,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反反复复的一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