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慧养顺成,培育未来之才

慧养顺成,培育未来之才

【摘要】:分别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状、方法以及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来展开。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欧 鸿

摘 要:本文主要从心理健康角度来探讨分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几个层面。分别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状、方法以及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来展开。相信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理念,成长了孩子,也成长了家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重要性;成长

目前,多数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的家庭教育和广义的家庭教育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如果3岁前更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状、方法以及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等,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曾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概言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早期教育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它其实从胎儿期就可以开始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研究指出:“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已经发展了将近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其毕生教育经验后也指出:“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等多半在6岁以前养成。幼儿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而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主要的生活空间,家庭教育是他们所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其智育、德育培养的奠基石,对其未来的成长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学校、社会教育起着调整、补充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展开,它比较系统化、正规化,由专门的教师进行。但这种形式的教育是学生多、老师少,一个老师往往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客观地说,在一般情况下,即使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也无暇顾及每个孩子的细微表现,即使有所发现,也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以正确的引导。相对于学校教育的这个特点,家庭教育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任何变化,父母都能够马上感受出来。可以全方位地深入到有关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切入,对孩子的各项基本行为进行培养和调整。而学校教育是无法做到如此细致、快捷反应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将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而出现揠苗助长现象。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地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

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

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平台。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生态地发展。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以身作则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发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来说,一般很有威信,子女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深信不疑,再加上子女和父母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就发生着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摆事实讲道理是重要方法,但更多的是通过家长自身的行动。教育学家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家长不能自己以身作则,再有说服力的教育也是无济于事的。总之,没有家长的以身作则就没有真正的家庭教育。”

2.要求统一、教育一致的原则

家庭中担负教育子女任务的是家里所有的成年人。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你这样要求,他那样要求,你进行这样教育,他进行那样教育,或是今天进行这样的教育,明天进行那样的教育。要求不统一教育不一致,还会使子女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或是形成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两面作风。

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教育的普遍原则,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循序渐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子女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要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训练培养良好习惯品德要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二是向子女传授知识、培养习惯品德,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不能超越他们的事迹水平和能力,不能要求过高过急。

(二)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强弱等。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的姿势和他父母一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吻她们,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着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样亲妈妈的。”从小男孩的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

2.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强求家长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恐怕是很不现实的。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家长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家长若做不到这一点,使自己的威信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了好榜样,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品质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 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的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

3.具备各种业余爱好

这里所谈的是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美等业余活动,如琴、棋、书、画、打球、照相等,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关注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

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征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一味只追求孩子是否吃饱、穿好,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事事从我做起,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要注意维护家长的形象,注意改正缺点和毛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社会也要从善意的角度来看,有一颗宽容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应是积极向上的。其次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在孩子面前多用一些礼貌用语,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使孩子融入家庭生活中,让他们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

2.树立学校正确的教育导向

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但应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要走出传统的误区,学校不仅负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还要担负起幼儿心理健康的责任。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尊重幼儿,平等相待。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诊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重之上。”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认可。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因素,无论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还是保罗·朗格朗的教育环境观,还有我们今天所提出“环境育人”原则,无不说明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作用中积极主动构成的。”《幼儿园管理规程》也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努力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形成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爱家、爱家乡、爱祖国等教育;从小就培养幼儿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培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良好行为习惯,可让幼儿适当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幼儿得以体验一些世间美好的品德。

人类已经进入了新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让我们倾心竭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