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涪陵区幼儿园:慧养未来之才

涪陵区幼儿园:慧养未来之才

【摘要】:由此可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园教师组织区域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区角材料投放随意,一经投放便很少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更新;对儿童的活动过程缺乏观察和适宜的支持策略,使儿童的游戏行为大多停留在浅层,不利于儿童的深度学习等。

朱景瑞 吴晓丽

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材料,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操作和亲身体验,从而获得发展的一种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可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园教师组织区域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区角材料投放随意,一经投放便很少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更新;对儿童的活动过程缺乏观察和适宜的支持策略,使儿童的游戏行为大多停留在浅层,不利于儿童的深度学习等。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园对区域活动的开展也加倍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在努力创设区域环境,整合环境资源的同时,将主题引入区域,使区域活动的组织成为主题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拓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实践研究;主题

一、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

(一)打造区域活动的三大板块

为充分实现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我园在强化班级区角创设的同时,也加强了户外区域以及功能馆各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创设,形成了三大板块的区域创建,遵循一定的原则,互为补充,各具特色,实现了区域创设的全园覆盖,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

1.班级区角有的放矢

在班级区角的创设中,我园根据班级年龄幼儿的特点合理设置,有的放矢地设置5~7个区角,尽可能考虑幼儿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并采用“N+1”模式,设置留白区,根据主题的需要或儿童的兴趣进行区角创设和材料的调整;在空间的利用上,将阳台、睡房、活动区进行有效整合,使班级的空间利用实现最优化

2.户外区域因地制宜

我园根据户外场地的特点,结合幼儿走、跑、钻爬、跳、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发展的需要,兼顾其他领域的发展,因地制宜,将户外场地划分为:穿越绿森林、灌篮小超人、平衡小健将、攀登小勇士、活动竞技场、滴滴小司机、建筑梦工厂、民间小玩家、童话沙趣岛、快乐小木工、小草坪拾趣、欢乐水世界、小山坡历险、创意涂鸦乐14个不同的区域。

3.功能馆聚焦个性化

我园功能馆在充分考虑幼儿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基础上,聚焦其个性功能,并不断调整材料的投放。整体打造了“畅想美术馆、科学探索馆、奇妙建构馆、亲子阅览室、角色体验馆、五彩生活馆、梦幻音乐馆”。在使用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如为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让幼儿在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探索光影的变化,在科学馆设置了皮影剧场;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快乐,在美术馆新增了泥塑区,投放了各类陶泥及泥塑工具等;为弥补我园在语言表演、打击乐教学等方面的不足,在音乐馆投放了各类表演服装和打击乐器,使音乐馆成为集节奏练习,音乐和语言表演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二)搭建教学与游戏的主题桥梁

在瑞吉欧教师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很难与操作材料产生更多的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为提高区域材料投放的目地性和针对性,我园将主题引入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主题教学跟进并将学习与发展期望镶嵌在其中,有力推动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

我园相继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组织”“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投放策略”“区域活动中的深度学习”“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评价”等内容的专题学习与研讨,不断提升教师在区域组织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园年级组教师在同一主题脉络下,将主题目标逐层分解,有针对性地投放区域材料,开展相关联的系列区域活动。老师们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全园分享和交流。很多老师都发自内心地感叹,你一种做法,我一种做法,汇聚在一起,大家便有了许多种方法。

2016年4月到6月,我园代表涪陵区教科所参加了“重庆市幼儿园活动区设计方案与实施”竞赛。该竞赛活动历时两个月,经过区角现场设计与视频评选两个阶段,我园最终获得市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经历了竞赛活动的磨砺,也进一步积累了我园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的宝贵经验。

(三)整合区域活动的资源脉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为此,我园整合资源,增强班级区域、功能馆、户外区域的联系,打通了区域间的经脉,努力营造全方位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孩子自主探索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1.区域联动

为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幼儿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所获取的经验,教师在班级区域活动与主题跟进的同时,也将主题延伸到各功能馆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当中,在实现区域间联动的同时,整合幼儿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主题“地球家园”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幼儿对自然、地球及各国人文地理的相关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引发其自觉环保行为。教师除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区角活动外,也将教育目标的实现隐含在各功能馆的活动中。如在科学馆,了解地球,生活馆进行各类体验,做汤圆、煮饺子、制作三明治、水果沙拉等,让幼儿感受中西方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不同;在科学馆的皮影剧场,通过孩子们自编自演环保小故事“光头强砍伐树木”“猎人与小鸟”等,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等。

此外,我园还通过“户外大循环”活动,开展混龄班自主游戏。小、中、大班的孩子们打破年龄界限,在户外的14个区域中自主选择和交换区域游戏。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获得发展。

2.材料互补

在区域活动中,有时班级区域很难满足孩子们不断的操作和探究需求。这时,功能馆以及户外更广阔的场地和丰富的材料便成了孩子们更好的选择。如孩子们在建构“美丽地球村”时,随着认知经验的丰富,孩子们尝试着搭建涪陵的双子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他们还想搭建美国的金门大桥,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但由于班级建构材料的局限,孩子们的想法很难实现,孩子们便在建构馆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挑战,获得成功的体验。除此之外,户外“建筑梦工厂”的各类大型碳化木,也能满足孩子们尝试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建构的需要。

(四)探索学习故事的独特价值

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是一种叙事性评价,通过对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言行进行连续的观察与记录,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做出质性和解释性的评价。我园教师在主题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学习故事”的观察方法和评价方式,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回应,促进儿童学习和不断发展。

1.学习故事里的儿童观

在区域游戏中,我园老师不断树立“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与沟通者”的儿童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充分相信儿童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学习,建构经验,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科学区角中,两个孩子专注地观察着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器后变得澄清然后滴落的过程,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手:“哇,水真的变干净了!”“咦,水是怎么变干净的呢?脏东西去哪里了呢?”孩子们猜测着。“可能是跑到黑黑的那一层里去了”,“也可能是沾到纸上去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打开看看吧。”两个孩子边说边尝试将过滤器拧开。过滤器终于被打开了,孩子们也看清了过滤纸上脏脏的小黑点,他们开心地说:“原来脏东西被留在这里了。”孩子们并不满足这样的发现,他们又通过向老师询问的方式了解了过滤器的其他结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活动结束,老师邀请两个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孩子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更多关于过滤的知识。

2.学习故事里的教师观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园教师随时关注和发现儿童在探究过程中的需要,适时把握教育契机,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如在主题活动“西游记”进行过程中,老师发现表演区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西游记》里的人物和角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表演服装和道具,表演遇到很多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表演更生动?还可以利用哪些现有的材料?”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披风做唐僧的袈裟,有的说可以用纸杯制作猪八戒的鼻子,还有的说可以用茅根制作孙悟空的紧箍咒等。各种道具的制作给孩子们再一次表演带来了灵感,孩子们自主分配人物角色、创编台词、设计故事情节等。故事表演从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一直演到唐僧收徒、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更加复杂,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更加精彩。

3.学习故事里的课程观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杜威也强调,“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作为教师,不应只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着的学习机会,引发新的学习行为。在科学馆的活动中,老师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水。他们喜欢把水装进瓶子里通过旋转产生龙卷风,也喜欢将小杯的水倒进大杯里,乐此不疲。针对孩子们这一兴趣,老师立刻给予了支持和回应:在科学馆靠近水源的地方设置了玩水区,给孩子们准备了大小、高低不等且带有刻度的量杯,让他们自主探索容量的守恒性;提供钻有高低不同小孔的瓶子,让孩子感受水柱的远近,了解水压的原理;老师们还自制了奇妙的喷泉、会跳舞的乒乓球、有趣的泡泡、水的表面张力等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操作材料盒,满足孩子们不断探究学习的愿望。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实践效果

(一)促进幼儿发展

随着我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园所班级区域活动、功能馆活动、户外大循环活动呈现出新的面貌。幼儿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活动材料极大丰富,老师给予的支持也更加适宜。幼儿在一次次与各种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在一次次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等。

(二)磨砺教师成长

教师在一次次的专题研讨、教育实践中,在一次次撰写论文、个案研究、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日常教育行为的习惯。近三年来,我园马子唯等多名教师参加涪陵区青年教师体育活动竞赛获一、二等奖;况迎银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风中的舞蹈”参加涪陵区名园长工作室现场观摩与研讨获好评;由我园四名教师组织的竞赛团队参加重庆市区域活动竞赛获一等奖。周治琴老师的学习故事“小车没油了”代表重庆学习故事团队在全国“贯彻指南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研讨”会上交流发言,获得专家好评;我园多名教师的多篇教育论文参加各类论文评选获国家、市、区级奖励并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此外,我园在教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我园市级课题“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园承担的市级课题还有“幼儿园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实践研究——重庆市涪陵区为例”。我园又于今年3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评价实践研究》。一系列课题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示范引领增强

随着我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园有幸成为重庆市“学习故事”实验园,“幼儿园保教质量园本督导评价”实验园,“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实习基地园”等。2017年,我园又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近三年,我园一是承办了各类市区级教育活动现场共15次。如“重庆市幼儿园践行《指南》促幼儿健康成长”现场会,“重庆市幼儿园种子教师工作坊”互访活动,“骨干园长赴课改实验基地园交流”现场会,涪陵区“幼儿园区域游戏观摩活动现场”等。二是多次接待全国各地幼教同行来园参观、学习与交流,如贵州花溪“三名”工作室成员,浙江长兴县幼教同行等。三是积极发挥区域幼教的示范引领。我园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多次邀请各帮扶结队园、朱景瑞名园长工作室成员园及多方幼教同行,来园参观、学习与交流,使我园的经验和成果得到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