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国暴恐犯罪对策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国暴恐犯罪对策研究中的重要性

【摘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厘清少数民族文化的根脉其一,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母体,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怀抱中形成和发展的。厚植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第一,要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载体功能。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的根脉

其一,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母体,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怀抱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化自发生起,即因不同族群所处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借鉴和吸收融合,才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整体——中华文化。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是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不是同源,也不是继承关系。新疆各民族文化源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明体系,早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维吾尔族等新疆各民族文化就已在中华文明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因此,对于新疆各民族文化而言,伊斯兰文化属于外来文化。然而不可否认,伊斯兰文化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之后,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方式更多是通过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来实现的,严重破坏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开放多元的原有生态。新疆各民族文化对于外来的伊斯兰文化,既有强压下的接受,也有抵制和选择性的吸收,更有中国化的改造,但始终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认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维吾尔族等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始终没有离开中华文化影响的轨迹。那些渲染错误历史文化、夸大文化差异,甚至宣称维吾尔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的人和组织,其险恶用心就是要割裂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挖断各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坚决鞭挞。

厚植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第一,要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载体功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达到语言文字的互学互通,才能促进文化的互鉴互融。同时,语言也是交流的工具,是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互信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选择。民族文化要繁荣、民族团结要凝聚、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要增强,必须在新疆加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必须坚定不移地从娃娃抓起,力求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稳步推进语言文化社会基础的转向,为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融合的推进奠定基础。

第二,要高度重视人口结构平衡问题。新疆虽然地域广阔,但大多是戈壁沙漠,适于人类生存之地只有少数绿洲。目前,新疆95%的人口集中在占新疆面积仅3.5%的绿洲上,绿洲区域的人口密度已经高达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与内地很多地区的人口密度接近。值得重视的是,人口在南疆等一些地方的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扎根,不利于文化认同的目标实现,甚至可能陷入“文化冲突”的局面,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在新疆实行特殊的人口平衡政策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一方面要在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地方千方百计吸引各民族人口流入、扎根,形成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走出去,到内地做公务员、经商务工、学习就业、扎根生活,减轻疆内的人口压力,促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中华文化的符号特征。针对当前新疆受“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渗透影响较深等情况,要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宣传推广中华文化,尤其是建筑风格、城市雕塑、街道地名都要更多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符号特征,淡化“伊斯兰化”的影响;生活用品餐饮服饰要更多地体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和世俗化、现代化的元素,坚决抵制和清除“泛清真化”的影响。要大力倡导和构建多元化生活格局,在居住格局以及工作、学习、商业环境上都要坚持“相互嵌入”的模式,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华文化的传播认同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和实现文化类型多元化

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健康向上的流行文化影响力,找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元素的结合点和共同点,提高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管住管好讲坛、媒体、网站等教育研究和新闻出版领域,严格内容审读和翻译把关,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弘扬正能量,构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交往、交流的良好制度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