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从异化劳动到剩余价值,揭秘剥削机制

马克思主义:从异化劳动到剩余价值,揭秘剥削机制

【摘要】: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剥削特指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行为。马克思对剥削行为的研究,开始于他对异化劳动的揭示,完成于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尽管此时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还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的色彩,但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事实,这也为他今后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剥削是指私有制条件下,一方无偿占有另一方劳动成果的行为。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剥削特指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行为。马克思对剥削行为的研究,开始于他对异化劳动的揭示,完成于他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地揭示。所谓异化劳动,就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那时的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行为,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成为异己的存在物,劳动的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于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尽管此时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还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的色彩,但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事实,这也为他今后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抽象人性论

抽象人性论是指避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人的社会发展,抽象地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抽象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谈论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而实际上这种人性是以资产者自身为模特儿描绘出来的,只不过被解释为一切人共有的人性而已。西方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观念等也属于抽象人性论的范畴。

随着马克思对工人解放运动研究和理解的深入,马克思加大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注重从现实的社会生产领域寻找实现人类解放的钥匙,这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出,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其中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即超过工资部分的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但资本家实际支付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剥削。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具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剥削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地位的不对等造成了剥削现象的出现;二是剥削是一种经济行为,存在于两大对立的阶级关系之中。因此,分析判断一种社会形态是否存在剥削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延伸阅读】

1.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