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萨特哲学:人的本质获得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萨特哲学:人的本质获得的一致性

【摘要】:实际上,马克思也不认为人的本质是给定的。但马克思与萨特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时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主体的选择不是绝对的,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抉择。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所说的存在是人的一种社会生存样态,是属于马克思所讲的对象性存在的范畴的。从这里讲,萨特哲学虽与马克思哲学在人的本质获得上具有一致性,但实际却并未达到马克思哲学的高度。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性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而生成的,根本不存在一种基本的人性。这里,萨特并不否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而是认为每一个个体,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给定条件的制约,但是并没有什么力量和因素先天地决定他是哲学家、科学家、商人或是别的什么样的人,每一个人的规定性都是自己的选择和活动的结果。

实际上,马克思也不认为人的本质是给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里,马克思并不认为人具有预先确定的、永远不变的本质,并不认为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天或神赋予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是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从这点看,萨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人的本质的获得上存在一致性。

但马克思与萨特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时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主体的选择不是绝对的,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抉择。人的选择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的选择,人的选择是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也就是说,个体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选择的,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致命缺陷,就是过分夸大了人的自主选择性。

【延伸阅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的存在问题上,黑格尔把人的存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存在,费尔巴哈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的人、肉体的人的存在,而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认为人的存在包括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对象性存在和人的类存在三个层次。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所说的存在是人的一种社会生存样态,是属于马克思所讲的对象性存在的范畴的。从这里讲,萨特哲学虽与马克思哲学在人的本质获得上具有一致性,但实际却并未达到马克思哲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