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理与非理性之辨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理与非理性之辨

【摘要】: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把诸多的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非理性的信仰是排斥理性的,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是“因信而信”,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不需要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的观点,没有区分开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把宗教信仰这种非理性的信仰当成了信仰的唯一形式,认为只要是信仰就是宗教。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把诸多的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是科学的范围,但是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判断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哲学所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是它们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价值,宗教是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

艺术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王国,要么依附宗教,要么和哲学联姻。例如,你到梵蒂冈,举目望去,你会看到艺术为宗教服务的典范。你看电影,看小说,看电视剧,它们为什么能够打动你?因为它们触及你的灵魂,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的背后要么有宗教要么有哲学和你产生了共鸣。如果一种艺术既不表达宗教也不表现哲学,那么,这个所谓的艺术就不能成立,也就是说,这就不是艺术。

【知识链接】信仰的味道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因此艺术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只能用来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一切。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信而信;哲学是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真而信。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是排斥理性的,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是“因信而信”,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不需要理由。宗教都属于这样的信仰。一种宗教信仰,无论它的逻辑是多么的严密,但是它的前提是经不起理性的追问的,是以荒谬的前提作为前提的。

【延伸阅读】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

2.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理性的信仰恰恰是以理性作为根基的,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是“因真而信”。马克思主义就是理性的信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的观点,没有区分开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把宗教信仰这种非理性的信仰当成了信仰的唯一形式,认为只要是信仰就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