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悟道马克思:探究唯心主义以前的历史观

悟道马克思:探究唯心主义以前的历史观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旧唯物主义者,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们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都作出了唯心主义的回答。而马克思主义则在批判以往的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作出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回答。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旧唯物主义者,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们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历史有没有客观规律?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的主观意志、思想动机或者某种超自然力量主导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历史有其必然的客观规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都作出了唯心主义的回答。而马克思主义则在批判以往的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作出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回答。正如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其一,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原因在于它是从社会意识第一性的基本观点出发,只考察社会发展的思想动机,而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懂得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

唯物史观产生以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

马克思证明,过去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政治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这些阶级是由于什么而产生和存在的呢?是由于当时存在的物质的、可以实际感觉到的条件,即各该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同样,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以往的唯物主义,正如列宁所说,是下半截的唯物主义,上半截的唯心主义,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现在不同了,自然观和社会观都是唯物主义的,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了”。其次,它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人们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既不是所谓杰出的个人,也不是所谓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而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个伟大发现,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

其二,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原因在于它把体现思想、意志的个别英雄人物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不懂得体现进行物质生产和革命实践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盲目夸大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英雄史观包含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所谓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是指主张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人类历史是由这些“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观点。第二种形式是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冥冥中某种很神秘的精神力量所决定的,历史不过是在实践和执行一种人们不知的“隐秘的计划”。这种神秘的力量是“天命”“上帝”“绝对精神”等。黑格尔就持这种观点。

【知识链接】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例如,古希腊著作《荷马史诗》中描写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英雄史诗用神奇的笔调描写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认识根源。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水平较低,容易把表面现象当作事物的本质来看待。因此,当人们在表面上看到少数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后,便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认为英雄人物是创造历史的关键力量。其次,是社会历史根源。由于社会生产率较低,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大多数人的作用被忽视。再次,是阶级根源。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把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看作是上天的意志,把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神圣化。由此可见,英雄史观只看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表面作用,而没考虑到这些作用的本质,只考虑到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思想动因,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思想背后的物质动因,既不能够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又不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是错误的、歪曲的历史观。

【延伸阅读】

1.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2.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里的“人民群众”的范畴指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指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人类群体,它是相对于个人或个别组织而言的。从质的规定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力量,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中有着某种共同利益和要求、对社会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给路·库格曼的信中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物质生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是人民群众不断实践的过程。没有人民群众的劳动也就没有任何的物质生产,社会也就无法存在。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精神产品的源泉。此外,许多知识分子、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本身也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作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同时,普通劳动群众也可以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广大劳动者生产出供人们吃、喝、住、穿、用的物质生活资料,有了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和其他精神活动。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因此,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命”“天意”控制的,而是由人类本身创造的,所谓的历史活动不过是有自己的意识和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在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中,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不是少数的“英雄”“大人物”,而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历史观领域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

【深度思考】

1.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是头脚倒立地进入了历史观?

2.谈一谈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同样,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