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就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大乘佛教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群主义具有价值的契合性,更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认同。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逻辑思维方式殊途同归。

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价值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都在社群中存在,注重伦理关系,而非西方个体至上。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为处于什么样的身份,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使我们的社会等级分明、秩序和谐,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以和化天下”的人文境界与精神传统,如《礼记·礼运·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有我们经常说的相濡以沫、唇亡齿寒,都形象生动地指明了“天下人”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生死相依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人类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就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们自己。这与我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所以更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同样的经验,例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流派同时传入中国,但是最终被中国人民所普遍接受而生根发芽的是大乘佛教。这是因为小乘佛教主张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希望了生死、离贪爱、灭尽身智,是完全出世的,强调的是度己。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单求自我解脱是不够的,在除断自己一切烦恼外,还应该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强调适应世间、引渡众生。大乘佛教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群主义具有价值的契合性,更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认同。

【知识链接】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哲学家,他在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论述和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精神,不在于增加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提高人的境界,获得更高的价值。他指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使人达到人的最高成就,成为圣人。哲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使人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教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还认为,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延伸阅读】

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两者具有相同的思维逻辑。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辩证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显然是一种辩证逻辑,不是西方哲学传统意义上的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理性,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而实践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最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旧哲学忽视实践这一严重缺陷,将实践引入其思想理论中,从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超越了西方理论哲学的思辨传统。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逻辑思维方式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