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3-08-20
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价值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都在社群中存在,注重伦理关系,而非西方个体至上。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为处于什么样的身份,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使我们的社会等级分明、秩序和谐,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以和化天下”的人文境界与精神传统,如《礼记·礼运·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有我们经常说的相濡以沫、唇亡齿寒,都形象生动地指明了“天下人”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生死相依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人类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就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们自己。这与我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所以更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同样的经验,例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流派同时传入中国,但是最终被中国人民所普遍接受而生根发芽的是大乘佛教。这是因为小乘佛教主张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希望了生死、离贪爱、灭尽身智,是完全出世的,强调的是度己。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单求自我解脱是不够的,在除断自己一切烦恼外,还应该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强调适应世间、引渡众生。大乘佛教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群主义具有价值的契合性,更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认同。
【知识链接】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哲学家,他在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论述和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精神,不在于增加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提高人的境界,获得更高的价值。他指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使人达到人的最高成就,成为圣人。哲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使人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教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还认为,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延伸阅读】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两者具有相同的思维逻辑。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辩证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显然是一种辩证逻辑,不是西方哲学传统意义上的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理性,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而实践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最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旧哲学忽视实践这一严重缺陷,将实践引入其思想理论中,从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超越了西方理论哲学的思辨传统。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逻辑思维方式殊途同归。
有关问道马克思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3-08-2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史学家称之为“上古时期”。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该时期的历史传说,中国文化孕育和发端于该历史时期。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起源,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2]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先民通过劳动改造自身的同时悄然开始的。......
2023-08-3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2023-08-30
杭州的西湖,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可以说,对西湖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一直贯穿着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湖中三岛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产物。(二)洞庭湖与潇湘文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2023-11-18
整合不同的价值取向,熔铸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重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整合创新功能,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中,“贵和”思想便是突出一例。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成为中华民族广泛认同的文化精神,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稳固的民族文化心理。......
2023-08-30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系统了解,并批判地继承,以便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新文化体系,必须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2023-08-30
服饰成了礼治的物化状态之一。这意味着服饰可以作为维护中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工具。所以,中国不但被称为“礼义之邦”,也被称为“声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即指光彩、色彩,包括绘画和五彩的服饰。中原的服饰至晚在商代已形成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基本制式,礼祭冠服更是绣绘精美。而所谓“四夷”的服饰与中原差异很大,且难有礼制之说。......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