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教学:提升兴趣、观察和归纳能力

数学教学:提升兴趣、观察和归纳能力

【摘要】: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是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安排的一节探究乘法规律的活动课,这是对乘法计算的一些补充和提升。此课有别于以往的计算教学,在追求正确率、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提升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规律,并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安排的一节探究乘法规律的活动课,这是对乘法计算的一些补充和提升。此课有别于以往的计算教学,在追求正确率、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提升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难点分析:从心理发展层面而言,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观察事物往往停留在表面。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对计算结果的规律总结上,很难将算式和结果对应起来观察,即从因到果的观察。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方法地归纳而得到规律,从儿童身心发展层面而言的确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

突破策略

一、复习旧知,激发动机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的拓展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总结以往学习中的发现。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哪些规律?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发现这些规律的?假如学生已经记不起来,可以安排一组习题。

25×2=

25×4=

25×8=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要想发现规律不仅要看积,还要看乘数之间的关系,明确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接着教师提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发现更多、更有趣的乘法计算规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由扶到放,建立表象体验,提升概括能力

在让学生概括得出规律之前,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一组习题。

第一组:23×11= 64×11= 59×11=

第二组:22×28= 35×35= 56×54=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计算。比如,第一、第二小组计算第一组中的3道题,第三、第四小组计算第二组中的3道题,然后汇报计算结果并寻找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将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各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什么联系吗?帮助学生缩小思考的范围,使之更快总结出规律。接着引导: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11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举例反思,使学生经历完整的从现象到总结规律,再到验证对比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扶”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总结概括出第二组的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突破反思

数学计算层面而言,乘法的计算规律多如牛毛,课堂上提到的几种规律,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会了学生探索规律的思路。从数学思想的层面而言,本节课教学让学生学会了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形成了不完全归纳法思维,提升了逻辑思维水平,对其终身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