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突破策略,创造性地引导学生

小学数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突破策略,创造性地引导学生

【摘要】:例如,当学生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要通过呈现反例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做到扶放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正确识别简单图案或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能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让学生正确识别简单图案或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确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直观思考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分析:能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既需要学生正确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也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直观思考能力,更需要他们对图形的变化有较为透彻的感悟。

突破策略

一、从生活入手,认识轴对称图形

1.观察比较,发现对称现象。

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观察蝴蝶天坛、飞机的实物图片(见下页图),让学生发现并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且与同学交流,进一步感受对称的特征。

2.总结归纳,初步建立概念。

动态演示,将三张图片沿着轮廓画下来,进一步看到蝴蝶、天坛、飞机的抽象平面图形(见下图)。

接着动态演示三个图形对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这三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者上下两边能完全重合的特点,使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和操作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然后教师适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运用概念,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让他们判断几个常见的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概括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

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判断,说说给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检验。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表达,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例如,当学生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要通过呈现反例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从剪纸入手,剪出轴对称图形

1.创设情境,激发动手热情。

课件展示三幅剪纸作品,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些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产生好奇心,为下面的动手操作活动做好铺垫。

2.动态演示,指导剪纸方法。

动态演示制作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剪好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图纸匹配,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图案与剪纸的配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动手操作,尝试剪出稍复杂的、富有个性的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鼓励操作,培养创造精神。

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做到扶放得当。一方面,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操作顺序,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从模仿走向富有个性的创造。另一方面,课前要布置学生准备相应的操作材料,如小剪刀、彩纸等,以保证操作活动顺利进行,突破难点。

突破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达到了让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剪出轴对称图形的目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交流、讨论中获得新知。对折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并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不对称图形的“部分重合”,从而理解对称图形的“完全重合”。

对称轴是指折痕所在的直线,由于直线的概念要到四年级才安排教学,所以这里不宜对其做过多的解释,只要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就可以了。

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把它贴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获得了劳动创造美的情感体验。

有一点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应该向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数学上所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后者是指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平面图形,千万不能把两者混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