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方法概括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方法概括总结

【摘要】:三、比较概括,内化方法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算起,如果小数部分相加满10,就要向整数部分进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

重/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不仅有助于发展计算能力,也为今后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难点分析: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要理解算理,即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二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即从“低位算起”,也就是先算小数部分,再算整数部分。特别是遇到进位或退位时,情况会更复杂。因此,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所在。

突破策略

一、提出问题,尝试计算

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见下页图):让学生尝试提出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买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一共要用多少元?”“买一把小刀和一本练习本一共要用多少元?”等加法问题;也可能提出“买一把小刀比买一块橡皮贵多少元?”“买一盒水彩笔比买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等减法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买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一共要用多少元?”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方法。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化成“角”来计算:0.8元=8角,0.9元=9角,8角+9角=1元7角=1.7元。用竖式来计算,先把0.8和0.9的小数点和数位对齐,再计算。可以追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引导学生小结: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再帮助学生概括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加起,如果小数部分有进位,要向前一位进“1”。通过这样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二、迁移方法,学会计算

待学生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再出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一本练习本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把小刀比一本练习本便宜多少元?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并交流方法。计算1.5-1.3,整数部分相减得0,就在个位上写0;小数部分相减得2,就在小数部分写2。所以,1.5-1.3=0.2(元)。计算1.5-0.9,小数部分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小数部分变成15-9=6;整数部分变成0-0=0,整数部分写0。所以,1.5-0.9=0.6(元)。练习后,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减法的方法:先把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减起,如果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解答刚才提出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进一步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比较概括,内化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算起,如果小数部分相加满10,就要向整数部分进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

接着,出示层次渐进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层次一:竖式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

层次二:自己列竖式再计算。(进位和退位的)

0.6+0.9 1.9+0.4 3.9+2.5

3.1-1.3 7.3-0.4 1.6-0.7

通过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进位加法中进位的方法与细节,退位减法中退位的方法与细节,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

层次三: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竹竿全长3.2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4米,水深多少米?先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竹竿的全长-露出水面的米数=水深的米数。再让学生列式计算:3.2-1.4=1.8(米),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在解决问题时,先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反思

学会计算小数加减法,是一次计算能力的飞跃。在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经验尝试自主探索,并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比较概括,与之前的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联系,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获得了数学知识与方法,又有效地提升了思考与迁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