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减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问:观察这几道分数减法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突破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2023-07-27
重/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不仅有助于发展计算能力,也为今后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难点分析: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要理解算理,即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二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即从“低位算起”,也就是先算小数部分,再算整数部分。特别是遇到进位或退位时,情况会更复杂。因此,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所在。
突破策略
一、提出问题,尝试计算
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见下页图):让学生尝试提出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买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一共要用多少元?”“买一把小刀和一本练习本一共要用多少元?”等加法问题;也可能提出“买一把小刀比买一块橡皮贵多少元?”“买一盒水彩笔比买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等减法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买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一共要用多少元?”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方法。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化成“角”来计算:0.8元=8角,0.9元=9角,8角+9角=1元7角=1.7元。用竖式来计算,先把0.8和0.9的小数点和数位对齐,再计算。可以追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引导学生小结: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再帮助学生概括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加起,如果小数部分有进位,要向前一位进“1”。通过这样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二、迁移方法,学会计算
待学生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再出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一本练习本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把小刀比一本练习本便宜多少元?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并交流方法。计算1.5-1.3,整数部分相减得0,就在个位上写0;小数部分相减得2,就在小数部分写2。所以,1.5-1.3=0.2(元)。计算1.5-0.9,小数部分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小数部分变成15-9=6;整数部分变成0-0=0,整数部分写0。所以,1.5-0.9=0.6(元)。练习后,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减法的方法:先把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减起,如果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解答刚才提出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进一步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比较概括,内化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小数部分算起,如果小数部分相加满10,就要向整数部分进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减,就要从整数部分退1作10再减。
接着,出示层次渐进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层次一:竖式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
层次二:自己列竖式再计算。(进位和退位的)
0.6+0.9 1.9+0.4 3.9+2.5
3.1-1.3 7.3-0.4 1.6-0.7
通过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进位加法中进位的方法与细节,退位减法中退位的方法与细节,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
层次三: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竹竿全长3.2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4米,水深多少米?先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竹竿的全长-露出水面的米数=水深的米数。再让学生列式计算:3.2-1.4=1.8(米),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在解决问题时,先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反思
学会计算小数加减法,是一次计算能力的飞跃。在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经验尝试自主探索,并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比较概括,与之前的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联系,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获得了数学知识与方法,又有效地提升了思考与迁移的能力。
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减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问:观察这几道分数减法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突破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了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也已经掌握了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首位能整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些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2023-07-27
基于心理学的特点和课标、教材的设计要求,我们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在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方法至关重要。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图片信息随处可见,怎样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至关重要。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方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能够产生这种“直觉”提供可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为推理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2023-08-0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认识千米”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破反思“认识千米”学起来并非很难,但显得比较单一。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1千米=1000米即可,这是不可行的。......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节课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怎样来计算周长,能为后面学习其他多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4厘米)这样12个单个的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是多少?......
2023-07-27
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明确“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充分感知“克”这一质量单位。以此深化学生对克的认识,加快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1克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概念。......
2023-07-27
◆学科维度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体系中,整数知识可以概括为4个基本方面:数的意义、计数方法、数的表示法和基本性质。从学科维度透析整数这4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从内容本质和建构特点上对其进行归纳比较,梳理其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更深入,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更透彻。对于相同的物品,人们很容易分辨其数量的多与少。......
2023-08-11
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表示“1”的直条里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让学生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凑成“1”,进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只是没有出现算式,不按法则计算,而是利用“分数条”进行计算,并表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