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求简单的经过时间,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策略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策略

【摘要】: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更复杂的是,计算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上午某个时刻到下午某个时刻经过的时间。你知道经过了多长时间吗?突破反思“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这节课让生活再次走向了数学,它需要学生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后,结合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重/难点

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难点:会正确计算非整时时刻间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生活角度而言,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是需要解决的生活现实问题。从数学角度而言,时间是解决行程问题中非常重要的量,因此掌握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难点分析: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相对轻松,但是计算非整时时刻间经过的时间问题时,不仅需要计算时,还需要计算分,使问题变得复杂了。而更复杂的是,计算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上午某个时刻到下午某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突破策略

一、鼓励多样算法,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因此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算法,便于后面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老师从苏州出差去南京,苏州15时的火车,到南京时发现是17时,你知道老师一路经过了几小时吗?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拨一拨钟面发现经过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指导,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即可;还可以用减法: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教师不要限定学生用某一种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二、数形结合,计算非整时时刻间经过的时间

计算非整时时刻间经过的时间难度比较大,因此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可以问学生:你早上什么时候出发,到学校又是什么时候?你知道经过了多长时间吗?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1小时以内的非整时时刻的问题。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老师7∶10从家出发,到学校是8∶00,你知道经过了多长时间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放慢节奏,先出示线段图(见下图),此时先不出现7∶10~7∶50这五个时刻的标志,先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追问:7∶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应该把7∶00到8∶00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后说一说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总结:从7∶10到7∶20经过了10分钟,从7∶20到7∶30也经过了10分钟……7∶10到8∶00经过了5个10分钟,所以一共经过了50分钟。

此后,可以出示一些提高题,例如:老师早上8∶00到学校上班,下午4∶15下班。你知道老师一天的在校时间是多长吗?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将时间分段:分为8∶00~12∶00和12∶00~4∶00,分别计算每一个时间段经过了几时,然后和15分钟合起来就是教师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教师鼓励学生画线段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突破反思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这节课让生活再次走向了数学,它需要学生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后,结合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创造出更多的方法,便于以后在解题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