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认识24时计时法: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

认识24时计时法: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

【摘要】:重/难点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相比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更为科学也更为通用。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教师从而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课新知,并通过这样的认知冲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体验到24时计时法的价值。钟面上时间的行走是直观的,但是不容易从中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重/难点

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难点: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比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更为科学也更为通用。因此,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

难点分析:学生在前面虽然已经接触过有关时间的一些内容,但受年龄限制,他们多用普通计时法,同时由于学生对深夜的时刻缺少生活体验,所以对24时计时法感到陌生。因此,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对学生来说稍微有些难。

突破策略

一、制造生活冲突,激趣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导入环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故事: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还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下午5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接着教师说明: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还是下午的5时,导致喜羊羊在早上5时就到了。生活中像这样的“早上5时”“下午5时”叫普通计时法。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教师从而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课新知,并通过这样的认知冲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体验到24时计时法的价值。

二、亲身体验,主动构建知识

1.钟面演示,直观感受。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结合钟面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首先教师播放一个新年倒计时的视频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向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一天的开始不是早上6时,而是晚上12时。接着展示完整的时针1天即24小时的行走过程。教师介绍: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晚上12时)月亮高高挂起,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在哪里?(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吃饭。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了钟面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9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晚上12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又将开始新的一天。通过这样直观的介绍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24时计时法的由来。

2.结合彩条,自主构建24时计时法。

钟面上时间的行走是直观的,但是不容易从中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此,可以利用彩条以数形结合的方法(见下页图)帮助学生发现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相互对应的时刻,找到换算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发现:(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二者表示的时刻相同;12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小时。

突破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24时计时法”的教学将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使他们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