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结合实践和思考,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研究了十米和百米,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千米”。(1千米有多长?“千米”可以用在哪儿?【设计说明:认识千米,必须要搞清楚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让学生步行熟悉的1千米的直线距离,并通过绘画日记强化体验和感受,倒是有利于建立“千米尺”。学生将每个千米数都转换成米数后,发现数据很大。......
2023-08-11
重/难点
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认识千米”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从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对于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小长度单位的概念,学生建立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千米也是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随着学生世界观的拓展,对千米的理解越来越重要。
难点分析:由于1千米的距离相对较长,同时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少,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也表达不清楚。由此可见,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其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策略
一、重视生活体验,建立千米表象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但也仅限于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学生了解操场跑道的长度。例如,让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匀速行走,记录走一圈的步数和走一圈所用的时间;组织家长找一段大约1000米的路,带学生走一走,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走路的感受。相信这样的体验对学生初步建立千米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多维表达,强化概念
学生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能靠死记硬背,而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时可以播放学生在跑道上行走的视频,然后提问:走100米大约要200步,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要多少步?继续播放视频,学生发现他们一共走了10个100米,计算得到10×100=1000(米),这时教师可以说明1000米可以写成1千米,从而引出1千米。之后让学生说说:1千米等于多少米?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构建1千米的概念。为了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体验和数学感知,可以利用这样的推想:我走了( )米,走了( )步,用了( )分,估计走1千米要用( )分;我跑了( )米,跑了( )步,用了( )分,估计跑1千米要用( )分。通过这样的个性表达,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概念。
三、情境练习,深化认识
在学生对1千米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感知和心理体验,对1千米的概念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利用现实情境进行拓展。例如,可以出示这样一组数据: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飞行一周需要( )小时;一列高铁最快每小时行驶400千米,行驶一周需要( )小时。通过这样的计算体验,帮助学生深化对千米的认识。
突破反思
“认识千米”学起来并非很难,但显得比较单一。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1千米=1000米即可,这是不可行的。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构建千米的空间观念,于是我们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弥补学生经验上的缺失。
教学重点结合实践和思考,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研究了十米和百米,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千米”。(1千米有多长?“千米”可以用在哪儿?【设计说明:认识千米,必须要搞清楚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让学生步行熟悉的1千米的直线距离,并通过绘画日记强化体验和感受,倒是有利于建立“千米尺”。学生将每个千米数都转换成米数后,发现数据很大。......
2023-08-11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从问题想起策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者相辅相成。它对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脉络,抓住问题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突破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构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2023-07-27
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明确“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充分感知“克”这一质量单位。以此深化学生对克的认识,加快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1克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概念。......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节课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怎样来计算周长,能为后面学习其他多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4厘米)这样12个单个的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是多少?......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再出示另一个盒子,盒子里有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不仅是学习周长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以及其他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023-07-27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正确解决问题外,还可以深切体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黄花的朵数”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回顾和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对策略的完整认识,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2023-07-27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平移和旋转是学生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的形式之一。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教室内外的平移现象。利用小棒、长方形卡纸、三角尺等,做出平移或者旋转现象。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利用了所学知识,明确了平移和旋转的区别。......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