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除法验算方法及突破策略

除法验算方法及突破策略

【摘要】: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对于学生验算意识和验算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的被动方式,学生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难点:探索、理解除法笔算验算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除法验算之前,学生对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也知道了除法和乘法是有联系的。本课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难点分析:对于验算,以往的教学常常采用“要求”或“命令”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的意义,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并去体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由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推算出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突破策略

一、激活经验,铺垫导入,唤醒已有经验

除法验算的基础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上课伊始出示题组: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相应的乘法进行对比,以此来沟通乘法口算方法与除法口算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体验“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感受验算的作用

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设小朋友购物的情境,并提出两个问题: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65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这两个问题刚好包括了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学生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复习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验算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态度。验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形成验算意识和验算习惯。而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想一想这样付钱对吗,找回的钱对吗,这些问题的解答正是数学上的验算过程。所以在教学时,当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要马上提问:到底对不对呢?营业员是不是应该给小朋友12根跳绳呢?可以怎样验证?以此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虽然验算的方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想到用每根3元和买了12根相乘,就应该等于付出的36元。教师追问:小朋友,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从而得出以商乘除数进行验算这一方法,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用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帮小猴验算的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接着带学生走进知识城堡,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突破反思

本课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体验及问题的解决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使学生形成验算意识和验算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数学学习中,验算意识和验算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对于学生验算意识和验算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的被动方式,学生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的意义。所以,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